台湾红茶与正山小种红茶一衣带水

九哥阅读(22)

一衣带水,百媚千红——台湾红茶全画卷

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提起红茶,人们则会更多地想到正山小种红茶、祁红、滇红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红茶。然而,一提起台湾茶,也许更多人想到的会是高山茶、包种茶、冻顶乌龙等乌龙茶;台湾红茶对于人们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茶”。熟悉的是,它系产自美丽的宝岛——台湾;陌生的是,它在茶市上几乎难觅芳踪。

然而,茶缘与情缘一样,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以至于在来临的时候总是悄无声息。就在一个爬满阳光的午后,在榕城某个街角的茶馆里,一位来自台湾的老茶人,让我们有幸呼吸到了第一缕来自对岸的红茶香。这位和蔼可亲的茶人,虽说刚过半百,但是他的足迹却曾遍及中国的19个省、市的产茶区,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里播撒下了中华茶艺的希望种子。他就是第一位将中华茶艺带到祖国大陆的使者——范增平。

也正是这位长期辗转于海峡两岸、奔忙于促进两岸茶文化交流的文化使者,用平实淳朴又不失丰富感情的语言、自己不辞辛劳的考察纪行以及一张张记录着过去与现在的真实照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台湾红茶长卷,其中镌刻着台湾红茶发展过程中的历历履痕,沉淀着深沉厚重的历史,让我们在品味浓酽茶汤的同时,神思也不由自主地追随着浓郁的甜香,跨过那道浅浅的海峡和茂密的原始森林,开始了一次难忘的台湾红茶神游之旅。

台湾红茶简史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郁永河所著《番境补遗》中记载。在水沙连(今埔里、鱼池一带)山区有丈高的野生茶,汉人用其焙制茶叶。这大概是台湾较早的茶叶文字记载。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之诸罗县志:“水沙连内山,茶甚伙,味别、色绿如松萝;山谷深峻,性严冷,能却暑消胀,然路险,又畏生番,故汉人不敢入采!”。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在《台海使搓录》中之赤嵌笔谈:“水沙连茶在深山中,众木蔽亏。雾灵蒙密,展曦晚照,总不能及,色绿如松萝,性极寒,疗热症最效,每年通事与各番议明,入山焙制。”

台湾开始有规模制造红茶是在日本强占台湾之后,最初主要是为了供给日本国内需要。1903年,日本人在今桃园埔心设立制茶试验场,开始试制红茶。1906年正式投产,1908年便出口到土耳其、俄国。1910年日本台湾茶株式会社成立。1928年,三井合名会社成立,设置了新式的机械制茶厂,全力发展红茶,台湾红茶才逐渐发展起来。

台湾早期以栽种小叶种红茶为主,1917年日本人从印度引进了不同品种的大叶种阿萨姆茶种,在南投县的莲华池育种,分别在埔里、水里、鱼池等地区试种,结果发现日月潭的栽培环境与印度阿萨姆茶区相仿,茶树试种的效果良好,茶汤色红艳。味道醇厚,茶品送到伦敦茶叶拍卖市场,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日本官员拿来送给高官达贵的顶级茶品,甚至是天皇御用的贡品。

从此,日月潭地区成为台湾唯一的阿萨姆红茶产地,台湾总督府也在日月潭设立了红茶试验所,开始有计划地推广台湾阿萨姆红茶的生产。之后,日本许多茶业公司都到日月潭地区投资开拓阿萨姆种茶园,并设立了新式红茶制造工厂。1933年,东邦红茶株式会社的郭少三先生从泰国清迈丛林山区带回优良的茶树品种“禅种”,种植于埔里,设立了禅种茶园,生产禅种红茶。上世纪40年代末期,台湾红茶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外销出口量曾高达7000多吨,红茶成为当时南投鱼池、埔里地区最兴盛的产业。

上世纪40年代以后,红茶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出口,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1971年以后,台湾工资高涨,红茶外销逐渐丧失竞争力,半发酵的青茶类发展迅速,使得台湾红茶产业一再没落,终至在茶叶市场上失去了影响力。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西方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一代向往西方休闲享乐的生活,喝下午茶的氛围渐浓。法国、英国、日本等诸多著名红茶品牌陆续引入,不少走精致路线的红茶馆与专卖店兴起,新红茶风潮兴起,引起一批批饮茶爱好者走向西方浪漫的红茶情调。精致红茶市场趁势而起。

近几年来,在越来越多红茶爱好者的关注和追寻下,台湾红茶走出了与国外不太相同的路线。台湾人喝红茶多以清饮为主。国外则以调饮为主;国外绝大部分是碎形红茶,制作原料以机械采摘为主,台湾制作红茶以走精致工夫红茶为主的路线,原料从机械采摘改成手工采摘,再配合新育成的改良品种,促进红茶的质量特色,使之曾经盛极一时,因外销市场消退而几近凋零的台湾红茶,有了崭新的契机,也因此让台湾红茶最早发源地之一的南投县鱼池乡风华再现。

1999年,“9·21”台湾大地震也是台湾红茶历史的转折点,南投县鱼池乡是当时的重灾区之一,为了重建灾区,在人民和一些团体的不断努力下,正式有计划地在鱼池推动恢复台湾红茶产业。除了旧有的阿萨姆茶种,还开发了独特的“台湾山茶”品种,选育出具有台湾山茶特色的台茶18号“红玉”,用来生产具有“台湾香”独特风味的高级红茶,使台湾红茶呈现出一片灿烂的红茶风景。

红茶之乡纪行

2009年6月,为了进一步了解台湾红茶的产销现况,我们一行4人再次造访南投县鱼池乡茶区,鱼池乡茶区主要位于日月潭的外围地区。同行的圆诚、悟轮在早晨6时从台北出发,7时与周本男和我于桃园会合,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前行,9点多就到了鱼池乡。

陈彦权:工业发展也能卖好茶

首先探访的是鱼池乡新城村香茶巷的“和果森林阿萨姆庄园”。由于我们来得早,是第一批访客,庄园还未准备就绪,但庄主陈彦权先生却很亲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很快就如同老茶友般无所不谈。

话题从庄园所在的香茶巷开始,陈彦权说,由于每逢茶季,这一条巷道里一天可以出几万斤的茶叶,每天都是茶香四溢,所以被称为“香茶巷”。在这条茶香四溢的巷道里,陈彦权是家族制茶的第二代传人,他的父亲已经80多岁了。目前庄园里主要有4个茶树品种。其中“祖母绿红茶”属于老丛大叶种红茶,全台只有约2公顷,是日本人当初为试制红茶所种,树龄都在七八十岁左右。另一款叫“红宝石”的红茶属台湾山茶,是台湾特有的原生茶树,约有100年树龄。还有著名的台茶18号,也就是“红玉”,是以缅甸大叶种茶树和鱼池山茶交配培育而成。

陈彦权拿出几款茶品。逐一泡给我们品尝,老丛大叶种红茶条索有明显白毫,具天然花果香,口感圆润,味道甘醇而且有后韵,是展现美丽生命力的老丛红茶。“红宝石”则是茶汤艳红,滋味甘醇有蜜香。“红玉”的香味很明显,好似肉桂、薄荷香,茶汤金黄偏红,与白色杯沿接触的最外一环,又稍微偏绿。品饮时可以感受到源自台湾野生山茶所具有的天然肉桂香及淡雅的薄荷香,此种特殊的香气被称为“台湾香”。

庄园里还有一种在冬天采的茶,陈彦权称它为“圣诞节采的茶”,是偶然试制所得,茶汤滋味特别清澈。陈彦权说自己也想过试制其它种类的茶,但父亲说,日本人在这里都做过试验了,这里只适合种红茶。 “后来我也觉悟出,只要用心把红茶做好就好。今年少雨。春茶像夏茶,红茶用夏茶做最好。”

在坚持纯正红茶的同时,陈彦权也向英国、法国的下午茶学习,开发可以搭配红茶的点心,他的原则是点心必须能起到提高茶香的作用,达到1+1>2的效果。目前,陈彦权只试制了几样点心。他的目标是在庄园推出3种特色茶。搭配3层不同的点心。“现在很多台湾人觉得下午茶只有外国的红茶搭配外国的点心才正宗,我想证明给他们看。台湾的红茶搭配中式的点心也可以是一道美妙的下午茶。”

至于庄园的未来。陈彦权说自己并不想快速地扩大生产,只是想在现有基础上把产品精致化,像创作艺术品一样制作茶叶,“以前台湾红茶不被重视,我希望能将之保存发扬。能带动鱼池乡的红茶产业。法国是工业先进国,可以把葡萄酒卖得那么好,台湾在追求工业进步的同时。也一定可以卖出好茶。”陈彦权自信满满。

廖学辉:以旅游观光带动红茶

廖学辉是鱼池乡的乡长,1951年出生在鱼池。他还清晰地记得少年时鱼池的茶园面积就有2000公顷左右,当时全乡都在生产红茶,再将毛茶运到台北的茶行精制,通过贸易商外销欧美,价钱很高。在1961年左右,鱼池红茶的销路都还很好,廖学辉小时候就经常帮忙收茶青运去茶厂制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原料成本、人力成本飞速上扬。导致了鱼池的红茶产业没落,很多茶园被茶农们改成了槟榔园,廖学辉也在当时率先改种了槟榔,他回忆说:“那时1个槟榔可买1斤鸡蛋,槟榔收入以1棵树算,收入是1200元,我最多时种了12000棵树,非常赚钱。乡里的农民也一窝蜂地跟着种起了槟榔。”直到现在,鱼池乡产值最多的还是槟榔,其次是香菇,红茶排第三。

如今,廖学辉已经回头重新种红茶,并将红茶种在槟榔树下,若以单位面积计算,红茶已经收入超过槟榔,1公顷红茶可收入百万,还供不应求,而槟榔只能收十几万。他介绍说,鱼池乡现有茶园有二三百公顷,当地茶农都是自种、自制、自销、自创品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茶农们现在最大的麻烦是茶季时找不到采茶工人,现在的采茶工都是以前的采茶姑娘,最大的已经超过80岁。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廖学辉任乡长之后,大力发展鱼池的观光休闲业,他利用鱼池乡的天然环境种植了四五万株樱花和紫薇花等,保证鱼池乡四季都鲜花盛开。他说,鱼池乡的红茶质量很好,而且即使在最没落的时候,红茶历史、文化、制作技术等都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了。“要重塑鱼池红茶的品牌,就需要一个营销亮点,我想把鱼池红茶的历史传承和旅游观光结合到一起,用茶文化来带动整个鱼池红茶的营销。”因此,在他任乡长之后,每年鱼池乡都举办文化季的活动。并得到了很多的赞助和支持,鱼池红茶的营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身为乡长,廖学辉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乡长红茶”,一是希望起到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其次是收购茶农的茶后进行拼配,以“乡长红茶”的品牌进行营销,可以保证鱼池红茶稳定的质量。至于鱼池红茶产业的未来,廖学辉希望可以把销售的网络扩展到大陆,建立起生产履历、产地证明等,他相信只要把关得好,一年销售两三千公斤的鱼池红茶没有问题。

许杜金万:忧心鱼池红茶的持续发展

源香红茶的老板许杜金万也是鱼池人,出生在鱼池,但1981年才回到鱼池开始做茶。过去以做批发为主,最近20年改成做零售。他在涩水村有六七分地的茶园。以前种乌龙茶树,时间长了,茶树品种退化,于是改种了台茶18号。现在茶园是请人代种,而他自己则专攻茶叶烘焙技术。

源香的红茶在很多人看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风味,每次说到这。许杜金万都略显自豪地说:“不一样的原因是我有做特殊的烘培,一般的茶农不懂这些,最多是用甲种烘培机烘烘,其实那只是保持干燥而已。真正的烘培应该是在不丢失茶叶生命的同时,又能达到升华的目的。”

我们边喝着烘焙过的台茶侣号,边听许杜金万阐述自己的制茶理念。在他看来,茶应该要新鲜卖、抢鲜饮用,放了一段时间之后的茶叶,就很难去除陈味。而真正的烘培是在去除陈味的同时又能提升茶叶的品质,也就是在去掉陈味后,滋味能更加圆润。一般人都认为用夏茶制作的红茶比较好,但许杜金万却觉得夏茶可保持红茶的鲜度,但春茶制作的红茶香气却较为独特。

虽然源香红茶目前经营状况良好,但聊起鱼池红茶产业的状况许杜金万却显得很忧心,他说,现在很多人都把茶树种在槟榔树下,槟榔树在秋天时一定要喷农药,喷完后,叶子就整片整片地落下来,影响茶树的品质;其次是现在大多数茶农都缺乏专业培训。很多做茶的人都是半路出家的,自己摸索出来的,因此红茶的质量难以稳定。他认为,鱼池红茶是台湾红茶的第一品牌,一定会有后来者的追赶,就像现在桃园县、台北县、花莲县都在推广种植台茶18号。“鱼池红茶现在量不够,连台湾岛内都不够卖,想开发茶园也不行,鱼池的土地都已经过度开发,都是槟榔园,如何持续发展?”

大雁村

大雁村过去叫五城堡,后来才改成大雁村。村长邱长盛已连任了两届,他说鱼池乡目前的台茶18号茶园约有20公顷,阿萨姆茶园约60公顷。“9·21”地震后,大雁村很多农民改种阿萨姆茶树,采摘一心二叶。机采的茶青现在1公斤20元,手采的茶青1公斤150元,台茶侣号茶青1公斤200元。有些茶农卖茶青一天就可以赚到四五千元。

邱长盛的家在鱼池乡已经住了五代人了,祖先是漳州南靖人。他曾回大陆到过南靖, “那里的景观和这里一模一样,就是茶树品种和这里不同,这里的茶是日本人从锡兰引进的。”大雁村乡设的茶厂有6家,新城村4家,中明村2家。邱长盛准备自己盖铁皮厂房的茶厂,申请政府补助机具,给村民利用,自己出燃料费就可以。茶叶加工则找日月老茶厂代工,费用会低廉很多。

作为乡民代表、涩水小区的理事长苏水定请我们喝的是红玉,用他自己定做的茶杯,好像出自德化窑,上面有他的标记“涩水皇茶”。因为公务忙,他不亲自做茶,但“涩水皇茶”销售得很好,一年能卖10000斤,约占鱼池乡手采茶的一半份额。苏水定说,自己的茶会挑拣得很干净,所以卖相较好,1斤约淘汰掉2两(转做袋茶),其他人一般没有这道工序。

日据红茶厂

日据红茶厂在鱼池乡新城村的香茶巷鹿篙小区,茶厂成立了十几年,但在当地却不算老茶厂。我们去走访的时候,厂主王和平不在。老板娘是柬埔寨新娘,嫁来台湾已10多年。茶厂的工人告诉我们。茶园1年可采5次,1年可做三四千公斤的红茶,主要有3种:红玉红茶、台茶8号和阿萨姆红茶。其中,“红玉红茶”是商品名,是用台湾原生种山茶所制。日据红茶厂的“红玉”香气里有一种浓稠的奶香或说粉味,肉桂香不那么明显和强烈。

时间近中午,我们离开香茶巷来到“东林精舍”,圆诚法师说,鱼池乡共有13个村,红茶、香菇、兰花草号称鱼池三宝。大雁村的涩水小区是主要的观光景点,“9·21”地震之后,60%的重建户都经营民宿,游客骆绎不绝。

日月老茶厂

日月老茶厂位于鱼池乡中明村有水巷38号,是台湾农林公司南投分公司的制茶工厂。茶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以前,当时茶厂生产的红茶,-专门供给日本皇室饮用。之后,茶厂由台湾农林公司接管,改名为“台湾农林公司鱼池茶厂”。2004年,茶厂转型为观光与教育兼具的茶厂,这也赋予了老茶厂新的生机,现在在厂内可以看到很多制茶设备、谢和寿铜像、老招牌等资料和照片。

吉泰茶工厂

吉泰茶工厂的老板娘负责台茶18号的制作。其它的茶由儿子负责,他们家“红玉”的香气、味道较清淡一点。目前,茶厂1个月的出货量上千公斤,主要是机械采摘,一年几乎每个月都在做茶。过年前一个月停剪,清明后复工,每天都出货,便宜的就卖给泡沫红茶店做调饮红茶。

吉臣茶厂

吉臣茶厂从1954年开始做茶,原来是新芸茶厂,厂里的大机器都是从日本进口的专做红茶的设备,1天可以做5000公斤的茶叶。

吉臣茶厂没有开放旅游观光,老板的叔公在台北开了一间小公司,茶厂生产的茶叶可以通过这家公司直接外销。现在茶厂的产量高,价格好。不用找销路,普通的包装就卖到两三千元。

卢园民宿茶厂

我们去走访时,茶厂正在萎凋红茶,主人说是台湾山茶种,但圆诚法师发现里面掺有红玉,他便改口说山茶和红玉混在一起种,所以一起采。他们的山茶1斤卖3200元,红玉1斤卖2400元,混合做的茶叶是卖山茶的价钱还是红玉的价钱?主人只是笑笑。

台湾红茶的种类

台湾红茶曾经以“日东红茶”享誉国际。日月潭红茶和鹤冈红茶也是台湾红茶的驰名品牌。2000年以来,台湾红茶再现风华,许多红茶的爱好者积极研究更多适合制作红茶的原料品种,制作出更多具特色的红茶。目前,台湾所栽种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有:阿萨姆种、大叶种、台茶1号、台茶7号、台茶8号、台茶18号、台茶21号及野生山茶树等。

01/阿萨姆红茶

台湾现存的红茶里历史最悠久、以印度阿萨姆大叶种为基础培育而成的台茶7号、8号茶种所制成的红茶,一般通称为阿萨姆红茶(另有一种名为“日月红茶”,是台湾农林公司的产品)。目前在南投鱼池乡一带仍有零星种植,有越来越受瞩目之势。阿萨姆红茶的茶型为一般较常见于红茶的切碎型,除了阿萨姆既有的醇厚扎实风味外,还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水果干香。

02/大叶种红茶

大叶种红茶是由台湾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项目辅导,位于南投县鱼池乡大雁村仙楂脚的红茶产销班第六班以台茶7号、8号与18号红茶混调研生而成,含有多量芽叶,气味浓烈芬芳、甘醇馥郁。可以清楚感受当地红茶独树一帜的豪爽奔放气质,是第六班“森林红茶”旗下的另一产品。采收与萎凋过程全不靠机器,坚持手采与自然萎凋,以追求更精细的茶菁与更完整的茶香。

03/台茶18号

1999年命名的台茶18号,别称“红玉”、“涵山红茶”,是台湾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以野生种台湾山茶与来自缅甸的大叶种红茶交配,经过近60年时间培育成的红茶新品种。台茶18号以“条茶”的形式制作,条形漂亮。适合以传统茶叶冲泡方式的“壶泡法”,拥有一股奇特且有深度的香味,除了天然肉桂香气外,还掺有淡淡薄荷香。这种迷人之味道源自其父本台湾野生山茶,这是极具台湾特色的红茶,曾被日本知名茶叶专家山西贞教授赞誉为具有“台湾香”,尝过的人都难以忘怀。

04/台茶1号

台湾省茶业改良场育成的第1号茶树品种,它是从很多阿萨姆品种里面选拔出来的一个品种。滋味非常浓稠,香气属于熟果香这一类的,具有与原印度阿萨姆红茶香味类似之浓郁甘醇,拥有特殊的肉桂香味。滋味比较浓厚,具收敛性,冷、热饮皆相当适宜。台茶1号也是制作红茶的较好原料。曾经是台湾红茶较出色的原料。

05/台湾山茶

产量非常少,市面上几乎看不到。来自于埔里当地早年种植台湾山茶的碧庐茶庄,因对台湾原生茶种的理想与热情投入,遂而运用家中旧有茶园里收成的茶叶,经数年研发尝试、制作成全发酵的红茶,有结球状与条索两种茶型,初闻时带有如玫瑰花般的甜香,入口后则清香爽醇,喉韵甜润。

06/蜜香红茶

蜜香红茶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茶品,颇有东方美人茶特色。在农历的芒种前后、端午节的时候,一种叫做小绿叶蝉的昆虫多,茶树叶常被叮咬,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蜜香。茶业改良场台东分场便研发出蜜香红茶,主要产区在花莲的舞鹤。蜜香红茶在制法上和一般红茶略有不同,较近似于乌龙茶制法:揉捻、完全发酵、杀青后,再经过一道静置闷热过程,以强化其特有的甜美香气;茶型则为未经切碎的条索状;浓郁的热带水果、蜂蜜、花香。馥郁甜柔,近似东方美人茶,却又洋溢着红茶所特有的圆润口感,非常迷人!

07/台茶21号(红韵)

台茶21号(红韵)红茶,是去年的新品种,目前处于刚推出阶段,并没有量产,未来的发展情况还不可预料。

红茶背后的风景

台湾比较知名的三大红茶产地,包含了南投鱼池、花莲舞鹤、台东鹿野。这些地方不仅有名满天下的红茶,更有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这个秋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茶香四溢的台湾,一起探寻台湾红茶故乡背后的风景。

南投县鱼池乡——人间天堂

鱼池乡位于台湾南投县的中心位置,鱼池乡的日月潭地区被誉为“台湾红茶之乡”。此地自古即生产台湾原生的水沙连山茶。鱼池乡的小气候和印度的阿萨姆省很像,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观光资源,山明水秀,景色如画,气候怡人,物产丰饶,观光景点一气呵成,相当适宜合家体闲旅游。

特产:日月潭红茶、有机香菇、兰花

美食:邵族美食小米香肠、阿萨姆红茶南瓜子、阿萨姆油切红茶、总统鱼

住宿:日月潭水漾民宿、日月潭竹湖船屋

日月潭风景区

日月潭是玉山和阿里山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以山水美景及邵族文化特色为主题,周围层层山峦围绕,湖面碧波粼粼,晨曦与夕阳景致更是迷人,壮丽景色美不胜收。

主要景点:慈恩塔、涵碧楼、拉鲁岛、文武庙、玄奘寺、孔雀园

九族文化村

九族文化村邻近日月潭,是一座以台湾九族为主题所打造的多元化乐园,园区中不仅有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及传统民俗演出,还有多种现代游乐设施及连接日月潭的日九缆车。每年春季的九族樱花季将整座园区点缀得娇艳迷人,吸引许多游客前往观光。

三育基督学院

三育基督学院创建于公元1951年,为大专院校。它拥有一望无际的草地,春夏之际绿意盎然,秋冬时橙黄的草皮增添些许萧瑟的美感,园区中一排排高大的樟树伫立在四周,红砖与木造的建筑充满异国风情,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取景摄影。

花莲瑞穗——空气好到让你想带回家

瑞穗乡位于花莲县东南部,恰位在花东纵谷平原、东西各临海岸山脉和中央山脉,南边则是舞鹤台地,地势相当平坦,是秀姑峦溪冲积扇的一部分,因此农业发达,盛产许多农特产品,而境内的闽南、客家和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主要特色。来到瑞穗乡除了可边泡温泉边享受鹤岗村的优质有机红茶外,还可观赏茶园、牧场、北回归线标等

特产:天鹤茶、文旦、凤梨花、瑞穗鲜乳

住宿:林家茶园民宿、梦之乡民宿

美食:曾家麻糈、中一豆花、一品香扁食、正品蚵仔煎

瑞穗牧场

瑞穗牧场位于瑞穗乡舞鹤村,牧场为瑞穗乡酪农区,水源洁净、空气新鲜。因此所饲养的乳牛头头壮硕丰满,牛奶也非常好喝。到此地来,喝茶、吃茶羊羹、茶糖、绿茶饼、茶酥是一大乐事。

舞鹤石柱

舞鹤石柱为一对造型独特高耸的石柱,高2丈余,为阿美族人开发东部之前的文化遗迹,由此可远眺秀姑峦溪河谷与对岸的山峦。景致优美。

红叶温泉

红叶温泉声名远播,泉水属碱性的碳酸泉,由瑞穗火车站南端温泉路行约5公里即可到达。日式造型木屋在过去曾是高级度假旅馆,目前还保留榻榻米的房间,而这种木造温泉旅舍在台湾已经所剩无几了。

舞鹤北回归线标志

北回归线标造型优美,加上台地的景色更美,所以成为游客来瑞穗必到之处。游客们最爱在北回归线走向的指标下,感受跨越两个不同区域的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以北为副热带季风气候)

台东鹿野——曾经野鹿遍地

鹿野,顾名思义就是处处水草遍布、野鹿成群的大原野。鹿野古称“鹿寮”,位于台东花东纵谷,境内有卑南溪与其支流新武吕溪、鹿野溪流经,青山绿水,景致优美。观光茶园、茶展中心、飞行场等串连成一条清新的观光带。在这里喜爱品茗的游客可以寻访茶厂品茶,接受茶厂民宿推出的茶宴洗礼,尝尝当红的蜜香红茶。脚力不错的单车客可以试着骑上高台,欣赏在湛蓝的天空中飞行伞好手翱翔的美景。

特产:红甘蔗、凤梨、火龙果、枇杷、香蕉

美食:米苔目王、虾仁肉丸、肖家肉圆、素食面、卑南猪血汤

住宿:鹿野咏情民宿、笔筒树山庄

高台观光茶园

台东种茶历史可溯自1963年,鹿野因气候、土壤、雨量等条件均佳,成为开发较早、成果最佳的茶区,加以鹿野视野开阔,井然的茶园景观十分怡人,遂发展为一处休闲观光茶园。天气晴朗且热气流旺盛的日子,高台区总聚集不少飞行伞爱好者在此试身手,也为前往高台赏景品茗游客带来动态风景。每年7月25日到8月2日期间,是鹿野一年一度的“想飞的季节”盛会,届时在台东纵谷的天空中都会开出一朵朵美丽的“伞花”。

鹿鸣吊桥

鹿鸣吊桥位于西侧延平乡山谷中,横跨鹿野溪上,是一钢索吊桥,为延平、鹿野、卑南3乡的交汇处。早期桥下的溪谷,是戏水的好地方,后来建了一座新桥,因而成了游客观赏的桥梁。

台湾红茶大事记

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为开发台湾红茶,聘请印度阿萨姆技师来台试制红茶,因当时制造数量极少而无商品价值。

1899年,日本三井合名套社在台湾北部开拓茶园,试制红茶,为台湾生产红茶先驱。

1907年,日本台湾茶株式会社成立,专门产制红茶输出日本及俄国。

1928年,印度阿萨姆的大叶种茶树在南投的埔里、水里、鱼池以及花莲鹤冈一带培植并生产,制成红茶后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1930年,印度、锡兰、爪哇及苏门答腊等红茶生产国家,因红茶价格低落,互相协议限制红茶输出,成为台湾红茶扩展外销的绝好机会。红茶曾经一度超越乌龙茶,成为台湾茶业主要重心之一。1937年,台湾红茶产量达63327公斤,出口量最高时达580万公斤。

1945年,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人在鱼池地区种植Assam红茶产业归台湾农林公司茶叶分公司经营。1963年,台湾茶园面积达到最高峰38372公顷。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工业快速发展,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加上台币升值,外销竞争力萎缩。在喜好需求主导下,乌龙、包种等青茶类成为主流,台湾红茶渐次凋零。

上世纪90年代,台湾红茶大约只剩下鱼池乡日月潭一带还有零星种植。花莲鹤冈方面,在鹤冈示范茶场关场之后,也再难见影迹。

1991年,台湾茶叶进口超越出口量,正式成为茶叶进口的地区。

1999年,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选育出台茶18号优良品种,命名为“红玉”。2008年,鱼池分场选育红茶茶树品种,并命名台茶21号,别名“红韵”。

正山小种红茶的不同门派吃茶方法

九哥阅读(21)

变着法子吃正山小种红茶去

吃正山小种红茶去

正山小种红茶者,借饮正山小种红茶寓情、寓景,它是休闲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心灵释放的良方。如今遍地的茶艺茶馆,已经难以束缚先锋正山小种红茶人的想象空间,很多人已不再追求“为喝正山小种红茶而正山小种红茶”,种种喝正山小种红茶门派应运而生。

正山小种红茶,可以如诗如歌、细细玩昧,也可以粗犷豪迈、不拘一格,见仁见智。它虽只是一味饮品,但承载了太多文化与民生,喝正山小种红茶方式的多样化,正是人们生活情趣多元化的体现。虽然方法上不一定都认同,但编者觉得,不管怎样,喝正山小种红茶甚至是玩正山小种红茶,都是值得去推崇和欣赏的。

意境派——正山小种红茶心灵之窗吃茶法

山上很静,看不见半个人影。几只山雀叽叽喳喳地飞落在门前石桌上,争着啄雪花吃。临近的大场屋里住着一群伐木工人,因为阻雪,都围坐在炕上打扑克牌,偶尔会传来一阵阵笑语。雪仍在下,飘飘扬扬的,放眼望去,远山近岭都笼罩在茫茫雪雾中,丫髻山望不见踪影,紫阁峰空了无痕,天地万物霎时间似乎入了禅定,寂无一语。

简单用过午餐,开始准备器具烧水煎正山小种红茶。

煎正山小种红茶是我山居的主要“功课”之一,如同读书诵经一样,是每日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简单布置好正山小种红茶席、正山小种红茶器后,生火烧水。山上烧火用石灶和劈柴,起火快,水味甘甜。烧水用大铁壶,这样一次煮熟的水量大,不浪费柴火。水是从茅亭旁的小溪里汲来的,因为天冷,小溪水流比平日里小了许多,但很清澈,滋味也甘冷异常。正山小种红茶用台湾炭焙枝正山小种红茶,是弟子如萍今秋寄来的。一直放在山上,今天才有机会品尝。

我住的地方位于终南山紫阁峪内,是我个人饮正山小种红茶、参禅、读书的地方,取名“终南山如济居”。这里南望紫阁峰,北看将军山、圭峰山,东望丫髻山,视野很开阔。海拔约976米,从山脚到山顶,大概有十几里的山道要爬。因为山高路远,人迹罕至,很适宜幽居生活。周末恰逢冬雪,虽然清寒无比,却也另有一番情趣。围炉煎正山小种红茶,啜茗独坐,闲雅无比。惜无师友共坐,为之一叹。

山居煎正山小种红茶很简单,主要用器包括正山小种红茶炉一、正山小种红茶铫一及正山小种红茶箸、正山小种红茶勺各一,另备正山小种红茶洗一、正山小种红茶碗数只。正山小种红茶炉是山中特制的,主要用来烤火和煎正山小种红茶。大铁壶中的水烧开后,先将灶膛里的热炭夹到正山小种红茶炉中,用扇子扇旺了,然后将开水注入正山小种红茶铫,放到正山小种红茶炉上;并将少量热水注入正山小种红茶洗,用以浸洗正山小种红茶枝,浸润时间约3秒钟,接着冲烫正山小种红茶碗。待得正山小种红茶铫中水近三沸时,将正山小种红茶洗中的正山小种红茶枝迅速投入,并用正山小种红茶箸稍稍搅动一下,使正山小种红茶枝受水均匀。正山小种红茶枝不同于乌龙正山小种红茶,更不同于绿正山小种红茶,煎煮时间要稍长一些,一般为3分钟。煎煮时加盖,以免香气散逸。正山小种红茶枝煎好后,将正山小种红茶铫搬离正山小种红茶炉,静置约两分钟,待得正山小种红茶铫中已经“声闻俱息”了,就可以出汤。

出汤时按人数将正山小种红茶汤舀入正山小种红茶碗中,方便饮用。我今天准备了三只正山小种红茶碗,正山小种红茶汤分好后,第一碗正山小种红茶奉佛,第二碗正山小种红茶奉远方正山小种红茶友,第三碗正山小种红茶自饮。

未曾饮正山小种红茶,先有一股炭香混合着正山小种红茶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惹人正山小种红茶思。正山小种红茶汤初入口,甘滑异常,徐徐咽下,后味空灵,后气甘香,如饮甘露。一碗毕,口舌生津,舌底泉涌,欢喜无比。此时视玉川子饮正山小种红茶七碗,不觉失笑。读诵皎然禅师“三饮即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句,亲切有味。

苏东坡曾在《汲江煎正山小种红茶》中诗曰:“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桔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写尽煎正山小种红茶清致,坡老自是个中老手。煎正山小种红茶法的要诀就在于煎水和控制煎煮时间,这样正山小种红茶汤滋味才能甘滑隽永。

清人震钧曾在《正山小种红茶说》中感叹道:“煎正山小种红茶之法,失传久矣。士夫风雅自命者,故多嗜正山小种红茶,然至于以水瀹生茗而饮之。未有解煎正山小种红茶如《正山小种红茶经》、《正山小种红茶录》之所云者。”这真是心得之言。非亲司炉火、手涤正山小种红茶器者,不能得个中滋味。

饮正山小种红茶毕,身心快活。

风格派——自制正山小种红茶叶吃茶法

爱正山小种红茶、懂正山小种红茶和经营正山小种红茶叶的大有人在,但制正山小种红茶的人却寥寥无几;有人爱正山小种红茶、懂正山小种红茶及经营正山小种红茶叶却不敢于坚持独特的价值观。但有人却不然,他坚持十八年研究制正山小种红茶自己喝而不卖正山小种红茶叶,他说:爱正山小种红茶和懂正山小种红茶的人首先必须有独立人格,有独立的价值观和判定事物好坏能力的人才会鉴赏好正山小种红茶,他就是正山小种红茶怪林伟。

林伟,特别痴迷于正山小种红茶叶的独特香气,为此不断掌握正山小种红茶叶的制作技巧。他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跑遍了正山小种红茶乡的山山水水,查看了各种生态环境下的正山小种红茶园,拜访了上千位的专家学者、正山小种红茶农、制正山小种红茶师和正山小种红茶商,临场各种规格的正山小种红茶王赛,深入研究正山小种红茶王的成因,广泛积累制作好正山小种红茶的经验。为了研究从田间到正山小种红茶壶整个历程中正山小种红茶叶品质的变化,他历经了无数次辛苦和亲身体会,从宏观和微观等各个环节研究影响正山小种红茶叶质量的因素。

为了探索正山小种红茶最佳的全发酵效果,他曾经把价值七千多元的正山小种红茶发酵过度而报废,从而掌握了正山小种红茶青优化与报废的临界点控制技术,基本达到能看青作青、看天作青和按需作青的境界。如今,他只喝自己制作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收正山小种红茶到制作的各个环节,他都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正山小种红茶农一般。他说:亲手制正山小种红茶,其实是个很辛苦的过程,但用自己的双手来制作出大自然这奇幻般的香气和滋味,用心去掌握那个度,其实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泡好正山小种红茶做出的时候,那个成就感难以言状。

林伟说:“我品正山小种红茶与众不同,原产地或来路不明的正山小种红茶不喝,对于重视的正山小种红茶叶。每回泡正山小种红茶不论泡多少次都要喝下肚。同时,我喜欢带正山小种红茶梗及非拼配的正山小种红茶叶,喜欢在清晨空腹时品正山小种红茶,自我感觉此时比较能鉴赏出正山小种红茶叶的品质所在。同时我都是先独自静心品鉴,然后听取众人的意见,再独自专注地进行第三次品鉴后才下结论。我的品鉴,比较有主见,不太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在全过程亲手制作正山小种红茶时。林伟首先看重正山小种红茶树的生长环境,然后非常注重采正山小种红茶的时机,从来都是亲自指挥采摘并精挑细选上等的正山小种红茶青。在制作过程中,特别重视晒青、凉青、摇青和摊青工序的质量调控,循序渐进和灵活掌握整个作青的发酵过程,重视每次摇青的时间间隔,防止淤青和水分分布不均。这样制作出来的正山小种红茶叶,条索紧致,外形圆结沉重。

对于好正山小种红茶的标准,林伟说:好正山小种红茶是大自然的恩赐加艺术创造和价值观、哲学观点的综合体现。一泡好正山小种红茶它必须呈现出自然性的理性处理结果和优点,必须严格且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后才能求得好正山小种红茶,必须是远离人类各种污染源且具有十倍于正山小种红茶园面积的原始森林怀抱,以及在鸟语花香和净水滋润下的高山净土按自然法则生长大正山小种红茶叶。在正山小种红茶叶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各种非原生态促进因素生产的有机正山小种红茶。

对于自己制作正山小种红茶的看法,林伟笑道:制正山小种红茶人的品行、素质、追求、技术、质量控制和实践经验决定正山小种红茶叶的好坏,一个爱正山小种红茶、懂正山小种红茶及凡事精益求精的制正山小种红茶人与一般行事作风的做正山小种红茶人,他们做出的正山小种红茶叶有着本质的区别,用两句话概括就是:有人品才有正山小种红茶品,好正山小种红茶是艺术品不可能大量出品。

也许自制正山小种红茶叶,对于很多正山小种红茶友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然而却带给我们一个启发、一次升华,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调节自己的风格,调出适合自己的正山小种红茶汤。

登桐木关寻源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

九哥阅读(21)

受了拜伦那几句充满了浪漫想象的诗句影响,一直都很向往去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山的自然保护区桐木。然而由于冬季封山、交通不便等原因,前3次皆未能成行。这一次,终于联系上了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朋友,得以进入桐木,并在正山小种红茶的核心产区——江墩和庙湾进行了为期10天的田野调查。————

    武夷山所产的茶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武夷岩茶(乌龙茶),以武夷山风景区及其周边地区为主要产地;另一类正山小种红茶属红茶类,以自然保护区桐木为主要产区。正山小种红茶又称桐木小种或星村小种,它采用全发酵、并用松香烘青焙干等区别于乌龙茶的特别工艺,所以其形、色、香、味也别具一格。在桐木期间,经朋友介绍,我住在江墩的骏德茶厂——梁骏德茶师家。这几年正山小种红茶中的特品“金骏眉”就是由梁骏德师傅最先创制的:金、银、铜是加在茶叶品名前以区分等级。从2005年第一批金骏眉在桐木试制成功以来,正是金骏眉将桐木的红茶推向了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期。不仅在武夷山的三姑度假区,就连福州、厦门的一些茶叶店铺也纷纷换上了“正山小种红茶”的店招,大肆宣传桐木红茶。————

    骏德茶厂所在地江墩是一个村民小组,桐木一共有12个自然村,三港是桐木行政村的村部所在地,而江墩和庙湾则是其中两个较大的村民小组,也是正山小种红茶的核心产区。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法国神父罗文正在挂墩建立天主教堂,因此现在三岗、挂墩、七里的村民仍然信仰天主教,而江墩由于离教堂所在地较远,信仰天主教与佛教的居民各占一半。

    江墩以江姓宗族为主体,村民大部分都有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梁骏德师父的父亲也姓江,后来招赘到梁家,他作为大儿子就跟了母亲姓梁,而他的三个弟弟依然姓江。江墩现在一共有38户,家家户户都做茶,村里一共有3座青楼,河对岸一座是集体制时期村里共用的一座。梁家现在用的这座青楼是上世纪80年代时,村里梁、蔡、江、杨4家人共同出资修建的。

    当地人告诉我,江墩的风水正是“莲花出水处”,周围层层叠叠的山峦恰似一层层盛开的莲花花瓣,桐木溪从莲花中穿流而过。梁家的青楼斜对着骏德茶厂,背靠着校椅山——因山形像一把校椅,而校椅座位置上那户人家的儿子如今是江墩最有出息的,可见江墩风水之灵。正山小种红茶的另一核心产区——庙湾,也以江姓为主,其实江墩江姓与庙湾江姓本是由同一开基祖公盖一公发展而来,但在清中期一次吃清明时,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两边打了起来,后来一部分人就迁到了庙湾,成了现在的庙湾江姓。两村的矛盾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江墩的人会读书,会写状纸,常写了状纸到县衙告庙湾江姓;而庙湾江姓大多身强力壮,常动用武力在半路将状纸抢去,并“教训”江墩江姓一番。于是当地至今仍有“文江墩、武庙湾”的说法。

    梁师父告诉我,以前桐木做茶一般是立夏时工人到厂房,然后一起吃一餐饭,算是开山仪式。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没有这类仪式了。每年采茶的时间并不固定,要看当年的气候如何。

    在江墩,茶农们仍采用古老的“青楼”制作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的初制工序为茶青——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火——毛茶。桐木关一带在做茶季节时雨水较多,晴天较少,因此一般都采用室内加温萎凋。加温萎凋都在初制茶厂的“青楼”进行。

    梁家的青楼是一幢4层结构的木楼,底层用大石头垒砌成了柴灶,由于是4户人使用,依照楼上的4个青间底层也隔成了4个灶门。旁边堆放着大量的松木和杂木以及铁锹等工具用于添柴加火;青楼的2层一般不直接使用,只是作为中间的隔热层。地面上用条砖铺成了一道U形的烟道,条砖之间留有缝隙,这样底层烧火时,热气和火苗即可从此缝隙进入2层的隔热层,既便于迅速升温,也便于控制整个青楼的温度。但在熏焙时,也会利用2层的吊架。将捻揉发酵过的青叶抖散开倒在圆形竹筛里,再放在吊架上,让茶坯在干燥过程中吸收松香。

    由于正值桐木的采茶季节,二三层的外围楼板上都铺着一层刚采来的茶青,油油地泛着光。而其中“金骏眉”的茶青就那么小小的一筛子,一颗颗细嫩的芽儿挤挤挨挨地躺在圆形竹筛里仰着小脸晒着日光浴——据说5.8万颗芽才能制成1斤金骏眉,金骏眉令人瞠目结舌的市场价,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曾将茶叶比喻为绿色黄金(Green Gold),而用来形容金骏眉是再恰当不过了。青楼的三四层是萎凋间,地面上铺有竹席,萎凋时将茶青均匀地抖散在竹席上。多年的烟熏火燎,使得每一间房间的四壁都积了一层厚厚的烟黑,梁大哥不时好心地提醒我不要挨着墙壁弄脏了衣服。武夷十大怪里有一怪是“正山小种红茶国外卖”,讲的就是外国人特别喜欢这松熏红茶,而这浓厚的烟味当地人却喝不惯,因此红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都是专销国外的。

    回到骏德茶厂的大厅,梁师父正在评审刚制好的一批金骏眉。盛在玻璃茶海中的金骏眉汤色呈玫瑰色,泛着琥珀般的晶莹光泽,隐隐透出一股蜜香。小心地啜饮一口,顿时口舌生津,一股甜丝丝的蜜香由舌尖的味蕾传至全身。梁师傅自豪地告诉我,其实除了众所周知的金骏眉,他家里一共有“四大金”,即金骏眉、金玫瑰、金月桂、金小种。由于四大金都需纯手工采制,加之现在的茶青供应紧张,因此目前其它三大金还未投入市场,只有至亲好友才有机会一亲芳泽。趁着梁师傅的高兴劲,我向他提出能否看看他珍藏着的《江氏族谱》,梁师傅答应了,然后从里屋抱出一个古旧的木箱,小心地拂去木箱上的灰尘,并指点我轻轻地翻看那一本本记载着江氏历史的族谱。从族谱中可知,江氏是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到江西桂溪,后来又迁到桐木关开荒种茶,至今已有24代了。其中一首《春臻母舅诗》引起了我的注意,诗云:

    春臻母舅有奇才,幸未诗书被化裁。

    雀舌经营能善变,龙团更改料谁猜。

    相知四海无人识,高卧深山尚种栽。

    齿德俱尊真可庆,不闻甥荣甚难该。

    ——愚外甥伍齐荣谨题

    从族谱中的字派表算来,春臻属江氏的19世孙,大概生活在清朝道光以后。雀舌和龙团都是武夷山历史上的名茶,龙团凤饼在元代时更被列为宫廷贡品,可见江家祖上就有善于经营茶业及栽培茶树的能手,且在当时应有一定的社会名望。而如今“金骏眉”又掀起了正山小种红茶新的传奇,茶业世家的辉煌还在延续。

登桐木关寻源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

上个世纪末丙子年的夏秋之交,我与挚友缪君,慕名考访于素称武夷八大雄关之一的古桐木关。桐木关位于闽省最北端,地处武夷山脉的断裂垭口。距离海平面高度约有1100米。桐木关自古就是闽赣古道中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时至今日,仍有公路贯穿于其间,仍然扮演着来往于闽赣交通要道的角色。

时值好天气,我和缪君来到慕名已久的桐木关,站立于关头之上,极目放眼,但见苍岭连绵,悠远起伏,碧浪卷青云;林木森森,险沟峻壑,清溪布如线。此时此刻的我。顿然感觉生翅腾空。大有“登高云兮衣袂飘飘。纵遐思兮浮想联翩”的感受。

我与缪君,素以茶交,嗜好近同。每常闻好茶而必索饮。遇典故而究根探源。此行远涉于武夷峰顶,除览山景以畅志以外,更有追根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发源地之臆想。往日书斋掩卷。烹煮品啜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以消磨闲暇之时,总会油然共论有关桐木关孕育红茶之祖正山小种红茶的各种传说。诸如九曲红梅。太平军过星村等。书斋闲论。常以未能亲临其境,考察和神领一番而为大憾事。

闽地自古号称“东南山国”,就中横亘着东南的戴云山脉和西北的武夷山脉。两条著名山脉构成了八闽大地的主干,演绎着无数古今八闽的历史与传奇。中国人历来喜欢奇山秀水(民间俗称风水),其中的奥妙不仅仅在于痴迷于奇山秀水中的自然景观,更是相信在这奇山秀水之中。能够孕育出奇人奇事奇物。

雄恃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呈东往西北走向。其山岭巍峨葱茏,植被茂密;土地肥沃,物种丰富。在这如仙如幻的岩壑间,沟涧旁,生长着无数的神奇动植物种。其中,最被古今人们啧啧称奇的是独产于山中品种丰富的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灵茶。古代的先民,最初是将茶叶作为灵丹妙药来珍爱的。武夷是神山,是名山。自古名山出名茶,这是华夏历史不可更改的哲理。

关头清风徐徐,惬意非比往常,我任凭无羁的思绪奔腾而去。豁然间。我想起了明代学者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天下名山,多产名草。江南地暖,故独宜。”现代著名茶学专家张天福说:“武夷品俊,寰宇同珍”。

是的。闽茶的灵异与优良,早在唐宋时代就已被人们所认识,其在中国茶茗大家庭里的地位,也在当时凸显出来。不是吗?在原产于华夏的六大茶类中,红、白和青茶(乌龙茶)皆发源于闽地。其中,白茶发源于闽东北的太姥山。红茶和乌龙茶则皆起源于著名的武夷山脉。武夷山诞生了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红茶之祖则孕育于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想到这里。我忽然感到对脚下的雄关,有一种冲动的景仰。于是,情不自禁地步韵古人之风雅,脱口而出曰:

正山小种红茶当鼻祖,化出闽红比天姝。

艳透香浓金玛瑙,工夫茶里有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

缪君见我忘情,顺势挑起另外一个话题。说是脚下的桐木关,古来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隘。其每逢天下动荡,这里便成为热闹的场所、兵家必争的要地。一场场刀兵厮杀。一次次变换城旗,在这僻处深山之中的桐木关上,留下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画面。然而,在这些厚重的争战历史画面中,是何因而能够孕育出一品闻名天下的名茶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呢?

缪君的疑问,何曾不是我向来苦苦追寻的答案?往常。每当我以平和清寂的心情品啜着正山小种红茶的时候,思此答案,便会心血激涌,不能自禁。今天,缪君再提此问,恍惚间,从遥远的时空中,传来了一阵比一阵清晰的刀枪撞击声和勇士呐喊声。顿时,我似乎看到了烈士的阳刚与殷红。顷刻间,眼前又幻化出了一杯杯馨香的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茶水,茶水是红色的。

哦!我终于明白了!——————

我和缪君,带着满足和愉悦,带着崇敬和祝福,离开了桐木古关。车行于路上,我的思绪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心里不断翻涌着一个结论:佳茗自古出名山,独有红茶孕桐木。勇士阳刚洒热血。化出殷红企和福。

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历史传奇(图文)

九哥阅读(22)

18世纪茶叶贸易的发展使白银源源流入中国,在早期的中英贸易中,英国需要越来越多的茶,却无适合中国需要的产品来交换,只得把大量的白银运来中国购买茶叶。

一 、十六世纪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的兴起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1610年由荷兰人传至欧洲时是当作一种东方珍奇的物产传入的,相当一段时间并不流行,只是供宫廷、贵族、商人等上流社会享用。由于价格昂贵异常,不是一般民众享用得起。17世纪有记载:“伦敦市中,茶值每磅需银100元。”1657年,英国最早的茶商托马斯・卡洛韦出售的茶叶,每磅售价6-10英镑。而当时英国一个普通工人每天仅赚4便士(1英镑为20先令。240便士),因此有“掷三银块饮荼一盅”之说。

《清代通史》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这一年清政府第一次解除海禁),东印度公司通知英商云:现时荼已通行,望每年购上好新茶五六箱运来,盖此仅作馈赠之用。”这时红茶已传至英国四十多年,每年仅需五六箱,可见当时红茶尚未流行。红茶传人荷兰比英国早30年,因此推广的更快些,《茶叶全书》记载:“约1640年茶成为海牙社会上之时髦饮料。”但消费数量也不大。据推算在17世纪末时荷、英两国年进口武夷茶的数量约为3万磅(225担),只需750亩茶地的生产量便可达到,这样的产量和需求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是有限的。

18世纪以前欧洲人用什么价格购买武夷茶尚不清楚,但是售价如此之高,购买价肯定不菲。这里可以用170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武夷茶每磅价格2先令,运到英国销售每磅达16先令”,推算18世纪初武夷茶出口达每担13英镑6先令,约折银每担40两。这样优厚的价格足以推动红茶生产不中断。因此比社会和经济影响更重要的意义是:武夷正山小种红茶首次打开了中国茶叶的世界市场。《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衰于明而复兴于清。”“清兴复由衰而盛,且几乎由域中而流行海外,而武夷遂辟一新纪元年矣。”

二、18世纪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达到辉煌

武夷红茶的贸易开始急剧上升是17世纪末期。1684年清政府正式取消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确定广东之黄埔、福建之厦门、浙江之宁波、江南之云台山为对外贸易港;英国经过两次英荷战争掌握了海上霸权,开始与荷兰垄断的东方茶叶贸易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茶价下跌;加之英国皇室推崇红茶,导致英国社会上下兴起一股饮茶之风;同时通过殖民活动,又把这股饮茶之风向世界更广的范围传播。与此同时茶价大为降低,满足了平民百姓的一般需求。英国茶价1658年每磅60先令(合3英镑),1666年时2英镑18先令,到了18世纪初便降至17先令半一磅,到了18世纪50年代只有8先令。

伴随着茶价不断下跌,茶叶输入量反而急剧上升。日本角山荣先生统计:1721-1750年30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进口武夷、工夫、小种、白毫红茶共21633442磅,平均每年进口721114磅(5409担)。另一茶叶运销大国荷兰在17世纪初期仍占据茶叶贸易优势,每年应不少于此数,表明18世纪上半叶武夷红茶平均每年销量已逾万担。

18世纪下半叶,武夷红茶的出口较上半叶年更是急剧增长,到1792年武夷红茶出口约为18.35万担,是17世纪末年平均出口量的815倍。

18世纪关于武夷红茶外销大盛的记载颇多,然而需要指出的是:18世纪中国茶叶外销中,平均80%以上都是红茶,其他为绿茶。如熙春、松萝等。红茶都是武夷红茶,其时各种记载中,供外销的“武夷茶”指的都是武夷红茶。

18世纪是武夷红茶最为辉煌的世纪,是武夷红茶独步天下的时期,当时有谚云:“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反映当时各地的茶叶大都以星村为集散地,输出的武夷红茶垄断海外市场一个多世纪。

三、红茶外销的扩大带动力周边省市茶叶的兴起

随着茶叶出口不断增加,种茶成了当地农民一种有利可图的生产事业。武夷山区“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星村、下梅成为崇安县茶市中心,附近各地如浦城、江西玉山等地茶均以星村为集散地,“鬻茶者骈集,交集于此,多有贩他处所产,学其焙法以膺充者,即武夷山人亦不能辩也”。整个武夷山区“商贾云集,穷岸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

红茶外销的扩大,给当地带来丰厚的利益。成为当时崇安的经济源泉,“全盛时茶叶每年输出值数百万两”。陶德臣先生的研究:武夷茶,1732年每担价13-14两,1738年是14-15两,1751年为15两5钱。1754年又增至19两。照这样的推算,每年输出值以200万两计,当时从崇安输出的茶叶量已达10万担以上。

商人因茶叶致富者不在少数,乾隆时崇安下梅著名荼商邹茂章(1704-1778)便是代表。崇安县下梅村邹氏族谱记载:“在康熙甲戊年后(1694年)。由其父邹元老率四子由南丰入闽定居崇安县下梅里始烧炭,恳荒种荼艰辛创业,后经营武夷茶获资百万。”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梅购地建宅七十多栋,所居成市”。《崇安县新志》记载:“邹氏经商得道,去粤东,通洋艘,不与市中较铢两,与海外交易诚信为本,洋人所至辄倍偿其利,由是家家目饶裕,为闽巨室。”县志还记载当时茶市盛况:“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行日行300艘转运不绝。”按竹筏每艘载300-350斤计,其日转运量当在千担,以当时下梅一市有如此规模,加上星村荼市,其时崇安茶叶年产量应在10万担以上。

红茶外销的急剧扩大,使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也不断向外扩大,全省各地都出现仿制的武夷红茶。1706年,释超全在“安溪茶歌”中已表明安溪在仿制武夷茶出口;道光时的《厦门志》记载:“安溪、惠安出北岭茶甚盛。”指当时有不少商人将安溪、惠安两县所产茶运至广州,以武夷茶之名出售。1734年的崇安县令刘在其《片刻余闲集》中写道:“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

崇安县周边各县更是卷入武夷茶的生产中,如浦城:“浦茶之佳者转运至武夷加焙,味较胜,价亦顿增。”如政和县,乾隆年间,政和县令蒋周南的诗歌写到:“小市盈筐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如连江县,乾隆时有人“以火焙膺为武夷者”。其时武夷红茶之产已遍及建属崇安、建阳、欧宁、建安、政和、松溪、浦城7县。但在道光以前,产荼主力县仅为崇安、建阳、欧宁3县,《东瀛志略》记载:“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邑。”崇安其时生产茶叶的繁荣自不必说,建阳茶叶之盛不亚于崇安:“茶山绵延百十里,寮厂林立。”然而“凡建属之产尽冒武夷”。

武夷红茶外销大盛给周边地区乃至给中国都带来了极大的财富。江西河口镇在明代中期前只有两三户人家,清代武夷山茶大量外销,河口镇地处信江边,是茶叶入鄱阳湖,再南下广州,北上恰克图的必经之地。武夷山茶叶在崇安星村、下梅不但汇集了该地茶户,而且吸引了附近各县的茶叶入市,茶商在这里精制,包装后运至江西铅山河口镇,因此河口镇又成为一个大集散地,造就了河口镇百年的繁荣。茶箱从这里翻山越岭到广州达2800华里,估计运输费占成本的1/3,使成千累万的船夫挑夫得以糊口。而陆运至恰克图,常常是晋商“拥资二三十万至百万元,每春来武夷山,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车,恣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武夷山至恰克图五千多公里,其运输场面极为壮观,“驼队骆驼常常成百上千,首尾难望,驼铃之声数里可闻”。

四、18世纪茶叶贸易的繁荣引发了鸦片战争

18世纪茶叶贸易的发展使白银源源流入中国,在早期的中英贸易中,英国需要越来越多的茶,却无适合中国需要的产品来交换,只得把大量的白银运来中国购买茶叶。早年来华的英国商船,运载的白银常常占90%以上,货物价值不到10%。如1730年东印度公司有5艘商船来华,共载白银582112两,货物只值13711两,白银占97.7%。据有关资料统计:1708-1760年间,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出口白银占对华出口总值的87.5%。庄国土先生估算18世纪从欧美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亿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中国还一度造成“钱贵银贱”。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扭转白银的流向,虽采取种种办法均无济于事。但“解决办法终于在印度找到了”,居然使用了毒品――鸦片。

从1773年东印度公司对鸦片实行专卖到1785年的12年中,公司从鸦片贸易中共获利534000英镑。从1804年以后,东印度公司“必须从欧洲运往中国的现银数量就很少,甚至全不需要。相反,印度向广州的输入迅速增加,很快就使金银倒流”。1806-1809年,约有700万元的银元从中国运往印度,以弥补贸易的差额,这是英国对华出超的开始。鸦片贸易的发展,不但使金银倒流,而且这种毒品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带给中国人民无穷的灾难。

五、19世纪红茶贸易到达巅峰,并逐步走向衰落

19世纪是红茶迅猛发展的时期,武夷红茶在这个时期达到顶峰。1838年自广州出口的武夷茶达1.5万吨(30万担),以当时红茶平均出口比例80%计,红茶占24万担。《武夷山市志》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建茶出口量650万公斤(13万担),次年即增至1350万公斤(26万担)。这大约是武夷山对武夷红茶有记录的最高出口量。虽然顶峰的1880年从福州出口红茶635072担,然而此时功夫红茶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武夷红茶的生产地区从上世纪的十余个县,扩大至二十余县,遍及建宁府、邵武府、延平府、泉州府、福宁府、永春州等6府州。

五口通商后,在武夷茶树扩植如火如萘:“崇安星村武夷山俱由建阳至府,近来茶山愈开愈广,深山幽谷,伐木种茶。”森林变成茶地,桐木村境内的挂墩、麻粟、双溪口、黄泥坪、古黄坑、皮坑、半山、龙渡、先峰岭、大竹岚、茶东坑、活龙坑、皂栗山,桐木关外的大坑烟埠、旁皮坑、猪魔坑、余家源、莲花燕、老厂、庙基、西坑源等,原来都是山高岭峻无人居住的地方,处处都有人在此安家立业以开山种茶为生,久而久之,这些山高水冷之处都发展成为人烟聚集的村庄或茶厂了。现在桐木村海拔2000米的茂密森林中还能找到当时茶园的遗迹和废弃的老茶树,而现今茶园已退至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可见当年桐木茶园扩展的规模之大。当时的记载说:“自开海禁以来,闽茶之利,较从前不啻倍蓰”,农民在“荼与稻相较是茶利厚于稻多矣”的情况下,把稻田“皆改种茶”。当时的茶叶生产规模很惊人,每年的茶季从江西到武夷山的采茶、制荼工往往都有万余人。

正山范围内以荼为生的厂户(茶农)约有六七百户,每年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约有三十多万斤。制茶的茶庄茶行大小约有二三十家。正山小种红茶中心产区的桐木村,在咸丰同治年间也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粱品记”茶庄。“品记”茶庄老板粱炳基为当时桐木最大的茶老板,在正山范围计有99个荼厂,估计其产量在一二干担,由于生产的正山小种红茶是完全的正山货,品质优异,每年新茶上市在福州竞价拍卖时,洋买办均以“品记”红茶为标准,其卖价最高,其家族经营红茶获利百万,但后代花天酒地,至民国时随着红茶地位一落千丈,粱家也没落了,在庙湾现仅留一废墟。

咸丰年间,位列崇安朱、潘、万、丘四大家族之首的朱家,也以茶叶起家。《崇安县心志》记载:“清顺治初。朱云龙由安徽歙县迁崇安。咸丰中,裔孙芷江以茶叶起家。号百万。”

六、武夷红茶衰落的原因分析

19世纪对武夷红茶生产影响巨大的三大件事,使武夷红茶在国际、国内、省内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一是19世纪初的道光年间,由于红茶的需求急剧扩大,一些绿茶产区也开始改制红茶,先后出现了江西、湖南、湖北红茶产区,接着19世纪70年代安徽祁红产区出现,各地都创出自己的品牌。武夷红茶从上世纪中国红茶总称的地位跌落,在中国外销红茶中的比例不断下滑,影响力逐渐减弱。

二是在19世纪中后期的60年代,由于小种红茶制法繁复,费时费工,各产区逐渐改进,简化加工步骤,创造了工夫红茶,随后闽东红茶区崛起,不仅产量超过闽北,而且在质量上也有创新。工夫红茶的出现标志着武夷红茶在省内的影响也在逐渐降低。

三是印度、锡兰红茶的崛起。对武夷红茶、中国红茶影响最大的还是印锡红茶的崛起。印锡茶出产的初期成本高昂,茶质不佳,很难打开局面,但印锡茶业几乎全为英人资本经营,实为英国茶业。而英商掌握着市场,控制着外销大权,一方面肆意压低华茶价格,另一方面在英国对华茶实行歧视性关税,打击华茶。在国内清政府腐败无能,苛捐杂税,加重茶业负担,各国列强纷纷入侵,夺取各种特权,进一步摧残荼业。内忧外患下的国内茶业以小农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与大规模的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竞争,衰败是不可避免的。仅60年的时间,印度红茶输出便在1900年首次超过华茶,结束了华茶的垄断地位。此后锡兰急起直追,1917年锡兰茶压倒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茶业输出国。最多的一年1920年竟是华茶输出量的4.5倍。1918年爪哇位列中国之上。成为世界茶叶输出国三大巨头之一。1918年,印茶是华茶输出的6倍,占世界茶业总输出的45.89%。而华茶仅占7.57%,居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19世纪一连串的重大事件带来的影响便是武夷红茶生产快速跌落。虽然19世纪80年代中国红茶外销达到鼎盛,但茶价从70年代起便日益跌落。80年代后半期茶价跌幅更大。福建茶外销度大,因此跌价造成的影响也更大,衰落的更早些。光绪中期“福州茶商多至亏本”,1887年福州附近100斤袋茶只售价7-8元,尚不够工钱。1889年亏本最甚,有300万元之谱,许多人完全破产。光绪末年,闽北茶区“多有枯枝,蔓草荒芜,人懈芟除,隙地之处,兼栽蕃薯”,“茶园十荒其八”。

清光绪后,关于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在《武夷山市志》中有若千年份的记载,兹录于下:

清光绪六年(1880年):桐术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红茶)15万公斤,价值15万元

民国3年(1914年):数万公斤

民国5年(1916年):2.5万公斤

民国28年(1939年):4万公斤

民国30年(1941年):0.05万公斤

民国36年(1947年):1.25万公斤

民国37年(1948年):0.15万公斤

可见由光绪人民国,武夷红茶产量大幅跌落。其在茶业市场的影响目渐式微。但福建红茶“久为环球各国所同嗜”,即使是在英国竞销失败后,高档红茶如正山小种红茶、祁红仍有市场。《崇安县新志》记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山待茶客者,客必起立致敬。”“近世以来,虽因制法不良,不无受印度、锡兰、爪哇、台湾名茶之影响,然因土壤之宣,品质之美,终未能攘而夺之”。

七、正山小种发源地——桐木关随着历史变迁成为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地

正山小种红茶在17世纪初从桐木村输出,就像山涧的涓涓细流,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历程汇成滔滔江河。当时西方在与中国进行茶叶贸易时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制造红茶,因此他们从未停止过对红茶秘密的探寻。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在1792年是以祝贺乾隆皇帝80寿辰之名来到中国,而实际上负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到中国采集茶树和茶种的特殊使命,最后在两广总督长麟帮助下,如愿以偿。作为红茶贸易源头的桐木村,则一直是外国人寻奇探幽的目的地。早在1699年红茶贸易开始大发展的时期,英国人杰克明-萨姆(JcaromTham)进入武夷山桐木一带采集植物标本。这些外国人的身份一般是生物学家、传教士,但往往在这些身份的掩盖下进行探寻红茶秘密的活动。但探寻红茶的初衷却又引出另一个结果:这里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物种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桐木村位于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这里地处温带、亚热带交替地区,是世界动物地理分布两大区(卉北区、东洋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包括武夷山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还是候鸟南北迁徙的休憩地。境内保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植物群落,形成了世界少有的特殊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品种繁多。这自然吸引了这些有生物学家身份的学者们的注意。他们把采集的一些动植物标本带回欧洲后,发现了大量的新种,则召来了更多的生物学家和神父,其中较出名的有:1823年法国神父罗文正在挂墩建立天主教堂,采集了31000多号珍稀植物标本:还有美国人KRMetcalf(时任协和大学生物系教师)、奥地利人H.HandMazz。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失利后,外国人进出更方便了,其中采集植物标本最著名的则是1843年和1848年两次到武夷山把红茶秘密窃走的英国人福琼(R.Fortune),以及曾在四川宝兴发现中国大熊猫和鸽子树珙桐的法国传教士谭微道(R.A.David),后者在1873年来到挂墩采集大量动物标本,回国后发表若干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新种,标本存于巴黎自然博物馆,崇安桐木挂墩开始闻名于世。之后还有曾在福州海关任税务司的英国人J.D.La Touhe,他于1896-1898年间多次到挂墩采集动物标本,还把挂墩周围最高的一座山峰命名为大卫山(MtDavid)。他们还在三港、挂墩设置教堂,这些教堂常常成为收购标本的转运站。这些外国人常用高价收买标本,引得当地农民争先恐后将所采集标本卖给他们。桐木、挂墩一带本是正山小种红茶产茶区,曾因外国人大量收购标本致使茶区荒芜。

稍后进入桐木采集动植物标本的,还有英国医生斯坦利(A.Stanley)、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学者波普(Clifford H Pope)、英国标本商史密思(F.T.Smith)、德国昆虫学家克拉帕利希(Klappench)。这些采集的标本中先后发表了近千种动植物新种,遂使桐木、挂墩、大竹岚地区成为蜚声国际的著名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桐木及周边地区在1979年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0年更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

正山小种红茶独领世界红茶风骚400年

九哥阅读(21)

1725年,英国诗人埃德华・扬(Edward Young)在诗歌《热爱声誉,一种普遍的酷爱》中写道:“她两片红红的嘴唇装作轻轻吹起微风,吹凉武夷茶却激起了男友的心;当大拇指和另外一只洁白的手指端起茶杯时,令世界钦佩。”这令世人倾倒的武夷茶不是别的,正是那茶色乌亮、茶汤如琥珀的武夷红茶。但你可知道,这让英国人深深着迷的饮料,起先不过是中国人意外的发现,它不曾得到中国人的青睐,却漂洋过海到了欧洲和美洲,引发了一场又一场轩然大波。这一片小小的茶叶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茶与鸦片:天使与恶魔的较量

故事得从中国人最熟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对这场战争的起因熟稔于心:英国人向中国倾销鸦片,中国人掀起禁烟运动。然而,英国人为何会向中国输入这种不道德的上瘾品呢?更深刻的原因却与中国茶有关。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此话非虚,如今,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茶文化覆盖全球。18世纪中期之前,中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与茶叶出口国。虽然中国茶早在17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欧洲,但欧洲人并不知晓种茶与产茶的技术。如果对于茶只是显示出了一般的爱好,也不至于令英国人感觉痛苦了;18世纪初开始,中国茶开始从英国的王公贵族向广大平民普及,英国的茶叶需求量急遽增加,这让不能种植茶叶的英国遭受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人为了应付窘局,一边寻找可以使中国人同样迷恋的英国产品――鸦片便是他们欣喜的发现,一边也在积极寻找种植茶叶的方法。

鸦片战争之前,虽然中英茶叶贸易为清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清政府并未多加重视,他们认为茶叶出口只是天朝上国对外的恩赐。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震碎了清廷的迷梦,清廷开始觉悟到茶叶之于中英关系之利害,并将之视为抵御外洋的武器。林则徐说:“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洋人何以为生?”因此,茶树和茶种被列为禁止对外贸易的商品,对走私茶树茶种者,最高可处以死刑。

正是在清廷严格的管控之下,英国东印度公司悄悄派出植物间谍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来到了中国,目的只有一个:找到最优秀的茶种,获取中国种茶和制茶的秘密,并将之带到英国当时的殖民地印度。福琼在1848年来到中国,他身穿中国服装,行走在福建到上海的山山水水之间,每到一处村庄和寺庙,便仔细地向当地人询问种花、种茶乃至泡茶、饮茶的种种方法和心得,并细心地记下笔记。中国人以热情接待了他,但他们却无法想象,多年以后正是他们传授给“洋鬼子”的种茶知识,尤其是武夷山的红茶制茶技术,彻底改变了中国种茶人的命运。

意外中诞生的红艳

说起来,让英国人如此疯狂追逐的中国茶与中国人喜爱的茶,却有几分不同。中国人向来喜饮绿茶,而英国人却喜爱红茶。中国人饮绿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然而红茶却直到明朝才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史书详细记载过红茶是何时且如何诞生的,最早关于红茶的记载出现在《清代通史》中:“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工夫红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茶)始由荷兰转至英伦。”

在福琼窃取中国红茶的制茶技术之前,英国人一直以为红茶与绿茶是不同茶树上生长出来的。其实,红茶与绿茶相比,只是制法不同,绿茶经过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成,而红茶不经杀青,直接在揉捻之后多加了一道发酵的工序再进行烘焙。就是这多加入的一道工序,使绿色的茶叶发生红变呈现乌亮的色泽,泡出的茶汤也变成鲜艳明媚的红亮色,茶汤的滋味较绿茶更为醇厚,香气也更为浓郁。

这发酵的技术是何人发明的,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红茶产地位于福建,特别是产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被公认为红茶的鼻祖。桐木村世代经营茶叶的江姓家族第24代传人江元勋先生曾这样讲述过红茶诞生的经历:明末清初,时局动荡、战争频仍。桐木村作为江西入闽的咽喉要道,时有军队经过。一次,一支江西军队过境桐木庙湾,占驻了茶厂,军人们睡在茶青上。待军队开拔后,茶农发现茶青发红,为挽回损失,茶农将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所以在英文中,红茶被称为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口感中有一股特有的浓醇松香味。

这“失败的绿茶”,当地人自是不喝的,于是就将它挑到星村茶市(古时武夷山三大茶市之一,另两个是下梅和赤石)上贱卖,谁知第二年竟然又有人来订购。后来,这些茶叶渐渐被星村茶市的闽南行商购买后运到了厦门,由专营厦门至海外贸易的漳泉商人乘10月、11月的季风运到巴达维亚(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与恰好在那时到达的荷兰商人进行贸易,荷兰人又将茶叶带到了欧洲。这些茶因产地在武夷山,被英国人称为武夷茶(Bohea)。到18世纪初,武夷茶出口上百万斤,桐木村的产量已经无法满足急遽的需求,武夷茶的种植遂开始向武夷周边地区拓展。为了区别桐木村和武夷周边地区出产的红茶,桐木村的红茶被称为“正山小种红茶”,周边地区的则被称为“外山小种”。

从荷兰到英国:酷爱蔓延

当欧洲人第一次接触武夷茶的时候,自然无法得知,红茶其实是制作绿茶时出现的副产品,他们也就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一开始就对红茶产生偏见。相反,17、18世纪,中国对于欧洲人而言仍然是一个神秘而富足的东方国度,来自这一国度的任何物品自然也就被赋予了高贵的气息。何况,这小小的茶叶,从东方来到西方,跨越了千山万水的旅程,很多时候甚至需要一整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就更显珍贵。

最早认识并购买红茶的是葡萄牙人,所以当他们于1662年将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的时候,带来的嫁妆里就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而正是从凯瑟琳公主开始,嗜饮红茶的习惯才在英国皇宫贵族中成为风尚。但是饮茶之风并没有最先在葡萄牙兴起,或许因为葡萄牙早已深深浸淫在地中海的葡萄酒文化之中,又或许这门生意很快就被荷兰人抢走之故――红茶大约在17世纪初就已经进入欧洲,但直到1684年清政府第一次解除海禁之前,欧洲各国只能假荷兰人之手买到珍贵的武夷红茶。自然的,饮茶之风最先在荷兰兴盛,并很快发展出荷兰贵族式饮茶之风和文化;许多欧洲人对茶叶充满幻想,欧洲妇女甚至把能够像荷兰贵妇人那样每天喝到一杯茶看作自己的梦想。

当然,欧洲各国对红茶的喜爱,无人能比得上英国人,如今遍及全世界的红茶文化便诞生于此。“1666年,奥索雷和阿灵顿公爵把他们在荷兰购买的茶叶带到伦敦时,他们带给英国公众的不是一种新奇品,而是推动了初期的茶叶贸易,用他们带有头衔的顾客身份抬高了茶叶的身价。从那时起到今天,茶叶从来没有像肥皂和砂糖那样被看作一种粗俗的商品。”

茶叶是如此珍贵,尽管到了17世纪晚期,茶已经在英国贵族中流行,但也是一种必须珍而重之看护的物品。责妇人们往往用装饰华美的茶箱装茶叶,茶箱上配有锁,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客人来时才亲手打开箱子取茶。

不过,红茶如不是普及到英国的大众当中,想必无法产生后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到了18世纪中期,茶叶在英国的消费已超过啤酒和麦酒;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茶叶基本普及到工人、农民、佣人等社会各个阶层。英国文学家迪斯拉利于1790年发表的《文学之珍异》一文中这样评论道:“(茶)这种知名植物的发展过程颇类似真理的发展,喝过茶的人认为很美味,但茶叶初始则被质疑;刚立足时则被抵制;将要传播渐广时则被辱骂;最终,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和自身美德的优势而取得胜利,全国上下从宫廷到村舍一片喝彩欢呼声。”

有意思的是,在红茶进入英国的时候,一同输入的还有绿茶,为何英国人没有爱上受到中国人追捧的绿茶,而是选择了红茶呢?其实,英国人一开始也是以喝绿茶为主,18世纪初的英国茶叶市场上,绿茶的喜爱程度仍然显著占上风,白毫和贡茶等绿茶品种非常流行,“1715年绿茶价格下跌后,更加畅销”。但18世纪中后期,随着茶叶在英国民间的普及,掺假的茶叶开始大规模出现,相比红茶,绿茶的掺假更加容易。结果,欧洲人失去了对绿茶的信任,转而喜欢喝红茶,“一方面,掺假茶改变了英国人喝茶的品种和口味。另一方面,掺假茶奠定了英国红茶文化发展的基础。”

武夷茶与一个国家的独立

荷兰和英国先后成为北美的殖民者,宗主国的饮茶嗜好,也就很快风靡了北美。尤其是英国人喜欢武夷红茶,这个嗜好便在北美更为流行。1770年左右,波士顿富商马士・汉考克就在他的大商店里出售武夷茶。他在传单广告中说:“如果武夷茶不合女士们的口味,她们可以退货并退回她们的钞票。”只不过当时输入北美殖民地的茶叶,一部分是通过英国政府经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官方渠道输入的,而另一部分却是民间盛行的走私茶。

因为私茶如此盛行,致使东印度公司的茶叶销量一落千丈。英国国会遂于1773年颁布《茶叶法案》,允许东印度公司直接到北美市场销售,这样可以把价格降到比走私茶还低,以帮助英国本土商人。这一法案引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满。1773年11月,七艘载有茶叶的大型英国商船开往北美殖民地,有两艘分别前往纽约和费城的商船遭到当地抵制,不得不开回英国;其中的四艘于12月16日抵达波士顿港口,波士顿革命分子塞缪尔・亚当斯领导当地人打扮成印第安人的模样偷偷摸到船上,将船上货物捣毁,并将342箱茶叶倒入港口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事件很快就激怒了英国政府,他们认定这是一种挑衅行为,并于1774年通过了一系列的“强制法案”(coercive Acts),旨在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北美居民将其称为“不可容忍的法案”,终于导致了1775年4月的美国独立战争。

为了支持革命,当时曾有很多美国妇女不得不忍痛放弃喝茶的习惯。在波士顿就有500名妇女集会约定不再饮茶,其他城市的妇女也响应号召加入抗茶的队伍。不过,茶的诱惑毕竟难挡,美国独立之后的第二年就重开与中国的茶贸易。第一艘中美贸易船“中国皇后号”于1783年开出,回航之时运回数百吨红茶、绿茶,四五十吨瓷器,还有丝绸、桂皮、牙雕、漆器等一大批中国土特产。当“中国皇后号”回到纽约时,船上的货物立即被抢购一空。其中,一只绘有中国飞龙图案的茶壶,被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看中,他如获至宝,珍藏起来,这把茶壶现已成为美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品。

来自俄国的迷恋

除了海路为欧洲人送去中国红茶,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漫长陆路向俄国输入茶叶。不过比起具有冒险精神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俄国人最初对这种新鲜事物多少抱着点怀疑的态度。1654年,沙皇曾派出使团出访中国,使团回国时,清顺治帝赠给沙皇的礼物里有十普特茶叶,使团竟然在北京将这十普特茶叶就地卖了。不过,后来那些抵达俄国的茶叶,却很快受到了俄国宫廷贵族的喜爱。与中国红茶在英国的传播相似,这种稀有的饮料在俄国也经历了从贵族向民间普及的过程,大约也是在18世纪中后期,俄国全民族都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俄罗斯的近代经济学家瓦西里-帕尔申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写道:“涅尔琴斯克(尼布楚)的所有居民,不论贫富、年长或年幼都嗜饮砖茶(以红茶为原料)……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不喝茶就不上工。午饭后必须有茶。每天喝茶可达5次之多,爱好喝茶的人能喝10至15杯。”俄国人喝红茶不喜欢在茶中放入牛奶,却喜欢加入一片柠檬,或是放入果酱或者糖,寒冷的冬季,还会掺入一匙甜酒以防感冒。

中俄两国稳定的茶贸易始于1728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条约规定中俄的两国贸易只能在蒙古边境集镇恰克图进行。从此以后,一条起始自福建,途经江西、湖北、山西、河北、内蒙古到达恰克图,之后再转运莫斯科、彼得堡的漫漫茶路便开通了。负责这单生意的中国人是有名的晋商,他们越秦岭、过戈壁、躲避西伯利亚地区的极寒气候,运送一趟茶叶常常需要耗时一年之久。运茶的路上,车帮、马帮、骆驼帮组成的运茶队,经常是累百上千,首尾难望,车铃之声数里可闻。

而中俄交易的中心恰克图,也因茶叶的贸易而兴盛,成为18世纪初到19世纪后期与我国南方广州遥相呼应的第二大码头,被誉为“沙漠威尼斯”而名噪一时。在恰克图交易茶叶时,中俄双方的商人通常边喝茶边谈论价格,价格商定好后即可互换货物。最为神奇的是,他们之间几乎不需要翻译,中国商人说着近乎汉语的生硬俄语,俄国商人竟然能听懂,而俄国商人为了让华商理解,也有意说着带中国腔的俄语。久而久之,居然形成了一种只有在恰克图才有的买卖方言。

一杯完美的红茶

自欧洲人于18世纪中后期普遍被中国茶征服之后,武夷山及其附近地区所产的红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时,红茶由武夷山向福建的其他地区拓展,出现了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等新的福建红茶品种;在19吐纪之后,红茶更是走出福建,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云南、四川等地种植,创制了宁红工夫、宜红工夫、祁红工夫、滇红、川红等红茶新品。这些品种在今天统称为工夫红茶,成为目前中国红茶三大品类之一(其他两大品类为小种红茶和红碎茶)。

但与此同时,罗伯特・福琼在1849年带到印度的中国茶种和种茶技术,也陆续在印度的阿萨姆地区、大吉岭地区和斯里兰卡等地获得成功种植,这些地区的茶叶陆续出口,逐渐挤占中国的红茶市场。到1900年,印度茶出口首次超越中国茶,标志着中国茶400年以来的贸易垄断地位结束。与此同时,中国战乱四起,也影响了茶的种植和运输。及至民国,中国的红茶出口大规模萎缩,中国红茶几乎到了无人能识的地步,取而代之的则是英国作为红茶帝国的兴起。

今天,红茶大有从英伦重新回传中国之势。只是经过英国人对红茶的改造,今日之红茶却早已不是当年风头正健时的武夷红茶了。英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赋予了红茶复杂的性格。

将红茶与绿茶做个比较。中国人喝绿茶时,除了热水,并不添加任何调和物,这种纯一性发展到极致,便是日本茶道里讲求通过喝茶的仪式达到精神上的纯净。至今,中国人喝红茶也讲究清饮,并不做过多的添加。英国红茶则热闹得多了,人们会添加牛奶、蜂蜜、糖、柠檬、胡椒、肉桂……苏格兰商人约翰・陶德曾调侃地说:“中国人知道我们往茶里加牛奶加糖,一定会把我们当作野蛮人看。”调侃终归调侃,在红茶中加糖加奶已经成为英国人最完美的红茶喝法,2003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专门发表的《一杯完美红茶的冲泡法》中对此做了最为明确的说明。

除了不添加任何他物,中国绿茶很少会将不同产地、不同口味、不同时期采摘的茶叶混合在一起。而在今日的英国红茶中,拼配茶却非常盛行。说起来,这却与18世纪时茶商的造假有关。当时茶叶的需求量远大于进口量,商人们就在优质的茶叶中混入一些柳叶、接骨木叶,以降低成本。后来竟然慢慢发展成产生不同口味的拼配茶。如今,红茶拼配已经成为一门精致的技艺。

有趣的是,当红茶本身变得越来越复杂,喝红茶的程序却被西方人大大简化了。这得益于两个有关茶的现代发明,一个是袋泡茶,一个是红碎茶。据说茶包出自美国茶商玛士-苏利文之手,为了给顾客寄送茶叶样品,他将茶叶装到丝制的小袋子里寄给客人,不明就里的客人收到后一股脑儿地将茶包扔进了热水里。而红碎茶则是英国人乔治・里德发明切茶机之后出现的,这种机器可将条形茶叶切成短小而细的碎茶。目前,红碎茶占世界茶叶总出口量∞%左右。近30年来,红碎茶已经传人中国,成为继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之后,中国第三大红茶品类。

正山小种红茶的“色.香.味”

九哥阅读(20)

最近几位闺中密友迷上了小种红茶,特特寻了几道市面上不常见的红茶成为了这周“Women’sTime”的主题。茶品:NO.1白琳工夫(自制菜茶)、NO.2未烟熏的正山小种红茶、NO.3特级正山小种红茶;茶具:透明花茶玻璃茶具。盛夏的午后,四处飘荡的是小种红茶芳醇的香气,为了对比3道小种红茶的滋味特点,我们决定同时开泡,并冰镇了2~4部分茶汤,进行冷品比较。

NO.1白琳工夫: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绒球状,色泽黄黑,光泽度略暗。

如今的白琳工夫逐渐由福鼎大白茶代替了原有的小叶种,其品质也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但是今天的这泡茶是好友在一位福鼎老茶客那觅得的2005年小种白琳,所以条索色泽和市面上还是略有区别。

NO.2未烟熏的正山小种红茶:条索紧结纤瘦。色泽乌润。

尽管“奶茶”风潮席卷全国,但是仍旧有许多茶友喜好清饮,体会本色的魅力。未烟熏的正山小种红茶茶品也就应运而生,并且成为很多红茶爱好者的新宠。

NO.3特级正山小种红茶:茶索肥壮匀齐。紧结圆直,色泽黑亮。

NO.1白琳工夫:干茶香气清爽,具有特殊的花果香气;茶汤的香气更为芳醇,品种香气特征更明显,挂杯香气底韵足,只是4道之后的香气开始转淡。

NO.2未烟熏的正山小种红茶:干茶香气清香高爽,带有类似花果桂圆的香气;茶汤的香气更为醇厚,但是碗底香气略显不够纯正。

NO.3特级正山小种红茶:浓烈的烟熏松香先声夺人,干茶几乎难以闻到其品种香气;前几道茶汤的烟熏香味依旧浓郁,品种果蜜香气在3-4道后开始凸显。

 

由于NO.1茶品是小种菜茶,又为嫩采,香气较后两道茶品而言,较为清幽。但相比选用福鼎白茶制成的白琳工夫茶,它的香气更多了甜蜜的果香味道。NO 2的叶底不是很完整,有被打碎的痕迹,因此我们没有做叶底的比较,但两道正山小种红茶都属于标准采摘,香气纯正。

NO.1白琳工夫:入口滋味醇和,回味隽永,汤色红艳明亮,有很厚的金黄丝圈。但与闻其香气不同,品饮时。口腔里充满了绵密的果蜜香气与翻转上喉的回甘,入口清甜,回甘有淡淡的酸,让人觉得滋味很饱满。稍显遗憾的是茶品的耐泡性较差,5泡之后,茶汤颜色转淡,茶汤也出现水味。

NO.2未烟熏的正山小种红茶:入口滋味清醇甘甜,汤色橙红清亮。不单单少了烟熏的滋味,茶品本身具有很清幽的特质,清甜的“桂圆汤”配合着快速的回甘,竟有很清新的滋味,好像夏日的凉茶。虽然茶汤滋味很轻扬,但持久性很好,7~8泡之后,滋味才开始转淡。

NO.3特级正山小种红茶:入口滋味醇厚,汤色红浓油亮,特殊的品种香气霸道,占据了口腔和喉咙,3泡过后烟熏味转淡,茶品滋味凸显。回甘鲜爽。可能是新茶的关系,烟熏的霸道让喉感略有刺激,但几泡之后,就迅速转化开来。

3道茶品的特征都很鲜明,各具特色,很好地反映小种红茶细腻清甜的滋味特征。但是最叫人惊喜的是冷藏后的茶汤滋味:冰镇过后的茶汤香气少了热腾腾的水汽的熏染,花果香气变得轻扬幽远,连霸气的烟气味也变得柔和;口感上,红茶特有的淡淡的酸显得更为淡化,清甜味更甚,入口滋味变得淡薄,但通过口腔的温热后,回甘鲜明快,喉韵顺滑,很适合炎炎夏日饮用。

最后喝上一杯好友准备的玫瑰花茶,冲淡口中连饮多道红茶后舌翼两边的微酸。红茶性温热。夏日多食凉饮,适当地饮用不仅保养肠胃,更能叫人气色红润健康。身在闽地的好茶之人无疑是有福的,各具特色的茶品茶种叫人不用出门就尝尽了个中滋味,哪怕盛夏这“青黄不接”的茶季,也能邀上三五同道好友,寻一处清净之地纳凉品茶。凉风徐徐,荷叶连连,怕是仙家也会艳羡。

 

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

九哥阅读(19)

正山小种红茶诞生于明末清初,是世界红茶的鼻祖。产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世界双世遗产地”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市,是中国著名的历 史名茶,早在17世纪初就远销欧洲,并大受欢迎,曾经被当时的英格兰皇家选为皇家红茶,并因此而诱发了闻名天下的“下午茶”。历史上的BOHEA就是指 “正山小种红茶”,当时它是中国茶的象征。

高山好茶

正山小种红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红茶,原产地在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所以此地产生的“正山小种红茶”红茶又称“桐木关小种”和“星村小种”,以区别武夷山区以外所产的其他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目前主要产在武夷山脉北段,海拔两千多米黄岗山相近的区域和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使“正山小种红茶”茶叶具备精良天然的内质,加上其区别干乌龙 茶的特别工艺,形成了“正山小种红茶”形、色、香、味别具一格的品质。“正山小种红茶”称之“正山”也更多表明她“高山茶地区所产”的身份。

正山小 种红茶一年只采春夏两季,春茶在立夏开采,以采摘一定成熟度的小开面叶(一芽二三叶)为最好。传统制法是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筛 拣、复火、匀堆等8道工序。小种红茶的制法有别于一般红茶,发酵以后在200℃的平锅中进行拌炒2~3分钟的。称“过红锅”,这是小种红茶特殊工艺处理技 术,其目的在于散去青臭味,消除涩感,增进茶香。其次是后期的干燥过程中,要用湿松柴进行熏烟焙干。正是由于这些独特工艺,从而形成小种红茶的松烟香、桂 圆汤、蜜枣味等独有品质风格,赢得了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此外,正山小种红茶还是最古老的一种红茶,非常适合于咖喱和肉的菜肴搭配。后来在正山小种红茶的基础 上发展了功夫红茶。

茶史追溯

正山小种红茶生产历史悠久,1734年崇安县令陆延灿著《续茶经》中即称:“武夷茶在山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其最佳者名日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19世纪70年代已销欧美各国,现出口德国、英国等地。

正山小种红茶有机茶原产地就在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据《中国茶经》介绍,正山小种红茶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的“高山茶地区所产”之意,原凡是武夷山中 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所产的茶称外山(人工工夫烟小种),因此桂圆味的正山小种红茶在市场独树一帜,故正山小种红茶又称“星村小种”,以区别武夷山 区以外所产之小种。
 

19世纪远销欧洲的中国茶

正山小种红茶繁荣于17世纪,美尤克斯《茶叶全书》的“茶叶年表”记述,1705年,爱丁堡金匠刊登广告,绿茶 (GREEN TEA)每磅售十六先令,红茶(BLACK TEA)三十先令。英传记作家玛丽返蓝尼夫人记当时茶价为红茶(BOHEA)二十至三十先令,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WU-1)山所产的 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ENA BLACK TEAj。由于正山小种红茶茶味浓郁、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远销英国、荷兰、法国等地。老茶师、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英 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著名《唐瑛》(长诗)里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 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他称正山小种红茶为武夷红茶,给予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 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入桂圆汤味,加入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由于正山小种红茶其独特的品质特征,茶树生长地 桐木关的特殊环境,高山产好茶,也来自特殊的加工工艺。因此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相当长一段时间它是英国皇家及欧洲王室贵族享用的特种茶。即便现在它在外 国的价格与普通红茶相比较也是很昂贵的。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经常把它与印度茶或锡兰茶拼配冲饮,俄罗斯人常将它与中国红茶或乌龙茶拼配冲饮。

19世纪70年代远销欧美各国,年产量2.4万担之多。后因战事频繁,产量逐减,至1949年产销几乎绝迹。50年代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国内外消费着面前。

正山小种红茶于2002年获得中国原产地保护产品注册。2000年至今连年获得德国BCS,日本JAS和美国NOP国际有机认证。并荣获得中国(芜湖)国际 茶业博览会金奖;中国厦门国际茶文化节“五星级国际茶王”获;“国际名优茶叶”获;中国武夷山首届茶文化艺术节获“正山小种红茶”茶王奖。

经营中国茶的英国小镇上的茶叶店

茶叶特性

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入桂圆汤味,加入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 茶,液色更为绚丽。其成品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褐,较油润,有天然花香,香不强烈,细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韵明显,汤色橙黄清明,叶底欠匀净,与 其他茶拼配,能提高味感。成茶品质特别优异。但其总的品质特征,共分为四个花色。

叶茶:传统红碎茶的一种花色,条索紧结匀齐,色泽乌润,内质香气芬芳,汤色红亮,滋味醇厚。叶底红亮多嫩茎;

碎茶:外形颗粒重实匀齐,色泽乌润或泛棕,内质香气馥郁,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叶底红匀;

片茶:外形全部为木耳形的屑片或皱折角片,色泽乌褐。内质香气尚纯,汤色尚红,滋味尚浓略涩,叶底红匀;

未茶:外形全部为砂粒状未,色泽乌黑或灰褐,内质汤色深暗,香低味粗涩。叶底暗红。采用的原料为保护区内的菜茶。菜茶。是武夷山最早的品种之一。其树丛很矮小。枝干较细。是靠种子播种的有性繁育之品种。花盛籽多,可供播种。茶品风味

经过精心采摘制作的成品茶,条索肥壮,紧结圆直,色泽乌润,冲水后汤色艳红,经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元汤味,气味芬芳浓烈。以醇馥的烟香和桂元汤、蜜 枣味为其主要品质特色。如加入牛奶,茶香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甘甜爽口,别具风味。正山小种红茶非常适合于咖喱和肉的菜肴搭配。一位日本茶人曾说:这是 一种让人爱憎分明的茶,只要有一次你喜欢上它,便永远不会放弃它。

一个偶然的时机催生了正山小种红茶

九哥阅读(21)

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星村镇桐木村东北5公里处的江墩、庙湾自然村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曾为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

江墩因江姓而名,江姓自宋末定居江墩至今有24代500多年,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叶世家”之称。其24代传人江元勋讲述其家族流传有红茶产生的说法:其先祖定居桐木关后世代种茶,约在明末某年时值采茶季节,北方军队路过庙湾时驻扎在茶厂,睡在茶青上,待军队开拨后,茶青发红,老板心急如焚,把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并带有一股松脂香味,因当地一直习惯于绿茶,不愿饮用这另类茶,因此烘好的茶便挑到距庙湾45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给2~3倍的价钱定购该茶,并予付银两,之后红茶便越做越兴旺。关于红茶起源的这一传说也记载在《中国茶经》上,只是时间存在差距而已。

武夷山在引进松萝茶的炒青技术,再加上自己原有的焙制技术,已经具备了红茶制作工艺中最主要的过红锅和薰焙二道工艺技术,那么出现红茶只是时间的问题。该传说只是说明在一个偶然的时机,桐木茶农为避免损失被迫无奈用经萎凋过的茶叶,再使用在当地已经出现的炒、焙技术去制.作乡结果在桐木村首先出现了与传统绿茶不同的另类茶…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红茶在初期称小种红茶,其外形乌黑油润,当地人先以地方口音称为“乌茶”(音读wuda,意即黑色的茶),后因其汤色红艳明亮才称红茶。但与庙湾相邻的光泽司前干坑一带至今仍称红茶为乌茶。正山小种红茶外销后,因其产地武夷山,所以英国人称其为武夷茶(BOHEA TEA)。

由于外国特别钟爱这新出现的红茶,且生产红茶的利高,销路好,当地生产的小种红茶(乌茶)供不应求,周边便开始仿制。著名的闽南籍武夷僧人释超全(名阮曼锡,同安人),在武夷山久为寺僧,对武夷茶极为推崇,曾写下著名的《武夷茶歌》,晚年还俗,返居厦门。他在1706年又写了《安溪茶歌》,歌词中讲到了武夷红茶外销西洋的盛况及被仿制的情形:“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迩来武夷漳人”讲的是近来的武夷茶是由漳泉人仿制的,主要的品种有紫毫和白毫等茶,释超全对武夷茶十分熟悉,他这里的紫白二毫指的是武夷红茶紫毫和白毫。在厦门的茶市场上购买了标有武夷商标的“紫白”二毫烹饮,饮后便知是“漳人制”的安溪茶。这首诗歌写于17O6年,它记述了两个历史事实,一是自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后,英商等外国船只可以直接靠泊厦门港购买武夷红茶,茶叶贸易十分红火;二是在18世纪初,在厦门附近的安溪便有仿制武夷紫白二毫红茶。说明在18世纪初武夷红茶的海外需求急剧扩大,仅在武夷山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仿制的武夷红茶已经超出了武夷山的周边地区。释超全记载的武夷红茶被仿制的时间比武夷山现有留下的记载还要早些。

清雍正十年(1732年)崇安县令刘埥在其《片刻余闲集》中记载了这种仿制的土名“江西乌”的红茶私售于崇安星村的市场上:“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鸟,皆私售于星村各行。”

仿制的“江西乌”与桐木一带的“乌茶”在品质上还是有区别的,于是就有了“正山”和“外山”之说。《中国茶经》称“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的称“正山小种”,所谓“正山小种”红茶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高山地区所产之意”。正山所涵盖的地区,以庙湾、江墩为中心,北到江西铅山石陇,南到武夷山曹墩百叶坪,东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泽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观音坑,方圆约600平方公里,该地区大部分在现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山小种”指政和、坦洋、屏南、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制正山小种品质的小种红茶,质地较差,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

明末初起的海外贸易,为新生的正山小种红茶打开了外部市场

一个偶然时机催生的正山小种,在当时传统的绿茶世界里是无法站住脚跟的。如果没有一个市场接纳它,茶厂的老板无法卖掉这批茶叶,收回成本,那么他绝不会在来年再去重复这个错误,刚出现的正山小种红茶就得象流星一样很快就会消失。特殊的国内茶叶市场环境,注定了正山小种要想延续它的生命,就必须依靠外部市场。所幸的是它生得其时。就在它出现的时期正是欧洲的葡萄牙人、荷兰人先后到达远东,东西方海上贸易开始兴起的时候。初到远东,对一切神奇的东方物产都充满兴趣的欧洲人接纳了它,正山小种红茶也就幸运地在它一出现之时,就打开了欧洲的市场,使得它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它的生产也就得到了延续。

在武夷山有这么一句话说法:“武夷山一怪,正山小种国外买。”产地买不到正山小种红茶堪称一怪。高章焕、庄任先生在红茶产区调查时也有一个奇特的发现:“产区农民生产红茶而又从不饮用红茶,这就引出一个推——红茶应是为海外贸易发展而兴起的产物。”红茶产区不饮红茶,原因可能是当时产区农民一直习惯于饮用绿茶,认为这种茶是与传统的绿茶在色、香、味上都完全不同的“异类茶”。红茶产区不饮红茶,说明传统的绿茶产区还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表明它在国内没有市场,它的市场在国外,是完全海外贸易化的商品,由此可以推论:武夷红茶的出现当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海外贸易兴起,欧洲的葡萄牙人和随后而至的荷兰人到达中国的时期,只有这时之后才有可能发生红茶的海外贸易,那么红茶的出现不会早于这个时期。从而也印证了武夷红茶出现在海外贸易初起的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明末时期。

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工艺

九哥阅读(22)

正山小种红茶是所有红茶类的鼻祖。因为它们都是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基础上研发而成的。要说哪个红茶最正宗其非正山小种红茶莫属。正山小种红茶的古老非一般人能够理解。其历史也比较悠久,一直盛名于现在和它的制作工序有着不可以分开的因素。

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

1、采摘。按照一芽二、三叶的鲜叶标准来采摘。采摘的时间相差最好控制在二十多天左右,这样不容易变老。

2、萎凋。一般萎凋过程需要进行一、二道程序翻料。翻拌的时候最好要把新鲜的茶叶集中到谷席中中抖动及都散在均匀的摊开。

3、发酵。也是正山小种红茶必要的一道工序。又叫做发红,目的是使揉捻茶叶将其发酵到青叶呈现出红褐色。有果香或者清香益出为止。

最后在经过烘干或者干燥,初筛,挑拣等步骤。再包装下就可以面市了。

正山小种红茶的新饮法

九哥阅读(20)

在日常生活中,冲泡茶时我们一般情况下是将茶叶直接进行冲泡品饮,不过有时候也会在其中加入牛奶、蜂蜜等成分进行混合饮用。对于正山小种红茶来说也是一样的,那么对于正山小种红茶来说其有着怎样的新饮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和茶茶叶饮法之正山小种红茶新饮法吧。

 

正山小种红茶新饮法

奶茶:现在在市面上,在饮品店或者超市中我们一般都可以见到奶茶的身影。对于奶茶来说是将红茶与牛奶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对于正山小种红茶来说也是可以制作成奶茶饮用的哦。

茶果冻:果冻因其吃起来柔软润喉爽口,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人就在传统果冻的基础上加入了正山小种红茶等茶品成分,制作出了茶果冻。制作出来的茶果冻加入了茶叶的成分,使其吃起来更加的香甜爽口,在夏日饮用更加的适合哦。

冰红茶:炎炎夏日,来点冰镇饮料是最佳不过的,像冰红茶就是其中最为受欢迎的夏日饮品之一。冰红茶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用正山小种红茶等茶品,冲泡出一杯茶汤,然后加入冰块,或者放入冰箱中保存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就可以饮用了哦。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13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