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大红袍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九哥阅读(18)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的茶。经多名茶叶专家评定,武夷山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桂冠,名闻海内外。真正的大红袍只是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上的几棵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茶树,从植物学的角度上讲,它们只是武夷山上生长的很不起眼的几丛灌木;从树木的生理年轮上分析,它们也仅有三百多年的树龄,称不上什么古树名木。但是就是这几丛不起眼的灌木,五六十年代,有一个排的解放军战士日夜守卫着它们。现在当地人民政府又为这几棵茶树,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了一个亿的人民币。那么,这几株茶树为什么具有如此高的价值,它们背后又有什么鲜为人知而传奇的故事呢?

乌龙茶的做法与传说

武夷山大红袍属于乌龙茶的一种,乌龙茶的做法先是萎凋,萎凋完了以后,就摇青,摇动完以后去晾,晾一段时间又摇,摇一段时间又晾,还要进行杀青,进行高温杀青,杀青完了以后还要揉捻,揉捻完了以后再烘焙。

乌龙茶有个很古老的传说,传说当时在武夷山产茶最好的地方星村镇,有一个老茶农家里很贫苦,一方面在山上种茶,一方面家里养了几个母鸡,母鸡下了蛋以后就拿到圩上去换盐巴,他就靠着鸡蛋换盐巴来过日子,有一段时间他感到很奇怪,只听母鸡叫,等他去鸡窝捡蛋时候没有了,一般母鸡叫完它肯定是生蛋了,他就觉得很奇怪,是不是有小偷来偷呢,想也不会,山里人很纯朴怎么会来偷鸡蛋呢,他就偷偷地躲在那里看,看到一条黑色大蛇爬过来,母鸡一离开鸡窝,这个蛇就把鸡蛋给吞了,他想原来是你家伙夺了我的饭碗,想去打么,老人家又怕被蛇咬,那怎么办呢。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智慧,他就跑到河滩上捡了个鹅卵石,跟鸡蛋一样,把蛋清涂在鹅卵石上,那么第二天又等母鸡一叫,他抢先就把蛋拿了,就把涂了的鹅卵石放在鸡窝里,那蛇傻乎乎走过来一口就把石头吞了,吞了以后,肚子鼓起来,蛇很痛苦,挣扎着摇摇晃晃就爬走了,老大爷怀着得意的微笑,这下你非死不可了,那么大石头吞下去。没想到过了好几天好景不长,鸡蛋又不见了,他想是不是又有其他蛇来吃,又躲在那儿看,就奇怪了,不是其它蛇,还是那条蛇又来了,他想真的那么奇怪,那么大的石头吞下去你都能活,他就捡了更大的鹅卵石,照上次那种做法,蛇当然思维比较简单了,又一口又吞了,这时候蛇爬走的时候,老大爷就跟在后面看它怎么搞的,结果这蛇慢慢爬呀爬呀爬,爬到一棵茶树那里去,抬起头就去吃那个叶子,一天两天过了几天,这个蛇吃了茶树叶子连石头都消化掉了。

    当然这是一个传说了。学术界像对乌龙茶的说法有不同,有的是因为生产这种茶最适宜的品种,开始的时候是矮脚乌龙、软枝乌龙,所以说把这种茶叶叫做乌龙茶。也有的人说是纪念创始人苏龙,把乌龙茶叫做这个名。另外更主要的就是这种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粗枝大叶,这种茶泡到碗里头,就像黑色的龙在游泳一样,所以说我们根据它的外形把它叫乌龙茶。

乌龙茶有这样非常动人传说的故事,关于大红袍这个名字来历好像还有一段更有趣的传说故事。

武夷山岩茶大红袍的传说

清明节前,惊蛰之日,大红袍树下热闹非凡,当地政府正在这里举行祭茶仪式。德高望重的茶农宣告祭文:“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留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祀完毕,又将一件红袍郑重地给半山腰上的茶树披上。人们不禁要问:当地祭茶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又要给几株茶树披红袍呢?它和大红袍的名字又有什么关联呢?

这个祭茶的仪式在武夷山由来已久,真正有文字记载是在唐代,唐代有个闽籍诗人叫做徐夤的,在全唐诗里就收了这首诗,它叫“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早在唐代武夷山的茶人就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天地之间灵物,怀着感恩的心情,他们采茶的时候一定要把最新的茶芽供奉给地仙的。

那么这种习俗从元代,唐、宋、元、明、清代代相传下来,到元代的时候发展到一个高峰,元代的时候有个叫高兴的这个人,路过武夷山的时候,买了几斤石乳的名茶,喝了它觉得神清气爽,太棒了,结果把这种茶就进贡给元代的忽必烈皇帝,忽必烈喝了以后也是龙颜大悦,给他加官晋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高兴的儿子高久住,都派到福建武夷山旁边的邵武路当总管,他儿子比他父亲更聪明,他想我父亲贡了几斤茶都升官了,我何不在武夷山建个御茶园呢?所以在元大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302年,就在武夷山的市区修建御茶园,每年采茶的时候,当时的这种百官,管茶的茶工、茶农、茶役都集聚在那里敲锣打鼓,抬着山神、水果、猪头来贡茶,喊茶发芽,茶发芽,做这个仪式。武夷山有庙,99岩,有99座寺庙,传说有一年有一个秀才进京去赶考走到这个庙这儿,他病倒了,病倒以后发高烧一直不退,他很着急,非常着急怕耽误了考试,最后由这个庙里面的和尚采摘一些鲜叶子,一些茶叶给他煎了,服了这个茶叶以后,果然这个病就痊愈了,这个秀才就急急忙忙进京去赶考了,赶考以后果然中了状元,他非常高兴,他想报恩,来到天心岩以后,他就问这个老和尚,说您给我吃的是什么药?这个和尚就指着这几棵大红袍就跟他讲,说我就给你吃的是这茶树上的药,就是采它的叶子给你煎了吃了,这个秀才听了以后倒头便拜,非常感激,最后还把红袍脱下来派人披在大红袍上面。

大红袍名丛应该有360多年的历史了,真正见诸文字记载是在道光年间,就是公元1821年,那这个记载的时候,1821年记载也就是说,几十年来已经名扬于世了,那就历史还要再向上溯了,真正公认为茶王应该是清代咸丰年间,那时候武夷山对外茶叶贸易已经很发达了,各个茶庄之间每年都要斗茶,斗出了四大名丛,在清代咸丰年间大红袍就确立了茶王的地位,以后从来没有动摇过,特别到清代,清代乾隆皇帝喝了大红袍以后,曾写过两首诗,一首是《雨夜煎茶》,他还是皇太子的时候,他对比了所有的贡茶之后,说“就中武夷品最佳,滋味清和兼骨鲠”,在所有贡茶当中武夷茶是最好的。另外他喝了大红袍以后,又把福建产的橄榄跟大红袍泡到一起,变成橄榄茶,他说“武夷应喜添知己,清苦原来是一家”。

这是武夷山区一条神奇的山涧,谷地深割,两侧长条状单面山高高耸立,石骨嶙峋,左右共有九座山峰对峙,有如九条巨龙欲腾又伏,涧口矗立一座浑圆的峰岩,山民称为“九龙戏珠”,这条涧因此便有了九龙窠的美名。走进涧内,丹壁铁岩列阵,碧树竹丛密布,岩乳溪流潺潺,更有阵阵寻找不到源头的幽幽奇香沁人心肺。

神奇的大红袍就生长在同样神奇的九龙窠内,当地人传说大红袍是古时候一位善良的婆婆,将仙人送给她的一把拐杖插入山岩中,浇灌之后长成的茶树。传说只是传说,但大红袍、武夷山茶的神奇却不只是传说。山中的摩崖石刻向我们诉说着,自唐代以后,这里的岩茶征服了多少著名茶人。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品茗了岩茶的岩韵后竟发感慨:龙井味太薄,阳羡韵稍差。武夷岩茶享天下盛名,名不虚传。这个岩茶就是武夷山的茶就叫岩茶,别的地方的茶,比如说安西的不叫岩茶,潮州的也不叫岩茶,台湾的就更不用说了,这不仅是茶叶界公认的了,而且国家的原产地地域保护法已经把它确立了,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只有在武夷山市范围之内生产的乌龙茶才能叫武夷岩茶。

我们品武夷岩茶,强调是五官并用、六根共识,佛教讲六根清静,我们是六根共识,眼、鼻、喉、舌、身、意,所有的器官都要调动起来,用眼睛去观察它,去看茶的汤色,用耳朵听茶艺小姐的讲解,用嗅觉去感受它的滋味,用心灵去感受它,要真想知道什么是岩韵呢,就是把它喝了,慢慢慢慢地去体会它,就能感受到它那种香、清、干、活的那种妙不可言的滋味,认为这种能引起我们心灵阐释的感觉就是韵。武夷山这几棵大红袍生长在半山岩上,唐代陆羽在茶经里早就讲了,上者生烂石,就是最好的茶一定是生在风化岩上的。中者生砾壤,就是中等的茶是生在沙砾、沙质比粗糙的地方的。下者生黄土,黄土、黏土、红土周边的这种茶,那相对来讲,它的质量就不如它。

大红袍所生长的环境就是风化的地方,正是烂石,上面涓涓的小流滴下来,滴到大红袍的根,滋润着它,但是没有风害,太阳的日照时(数)又很短,都是散射光,悬崖上面落叶,枯草,掉下来以后变成腐殖质,按照现在来讲这就是有机栽培。除了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它的加工的工艺。如果一个茶叶,它的品质前期的品质再好,如果后期的加工工艺稍微发生一点改变,它整个的味道就截然不同了。比如说大红袍嫩叶,我们可以把它做红茶,也可以把它做绿茶,但它惟独为什么做乌龙茶做的最好呢,这里在武夷山有一个民间故事,相传武夷山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叫做苏龙的,他既是茶农,又是猎人,有一次上山去采茶,正采了半箩筐的时候,看到一只山麂跑出来了,就跟一些小鹿似的动物,他不由自主就去打山麂,山麂被打伤了以后,就拼命地跑,他就背着这个竹篓在后面就拼命地追,头上是烈日当空,他翻山越岭不断地跑,结果山麂没有抓到,他灰心丧气地回到家里,哎,想到还有半篓茶嘛,就把它做掉吧,结果就是这半篓茶做出来,香气四溢,整个乡亲四邻们都不懂他家做什么,都来看,你家里到底做怎么,这么香。就是乌龙茶,也就是说在无意当中发现了日光晒青,日光萎凋,跟摇青这么一个做法。

在距九龙窠不足五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遇林亭的山坳,1998年至2000年,考古人员在这里挖掘出了两座宋代古窑址,一号窑长73﹒2米,二号窑长113﹒1米,两座窑基均宽为2米,都依山体挖沟砌筑,窑炉的倾斜度达到26-30度,窑内的构造设计巧妙合理,能有效控制火势,使窑内温度达到一千度以上。同时出土了大量宋代黑釉、青釉瓷碗及窑具。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描金”、“银彩”的黑釉瓷碗,这在国内极为罕见。“描金银彩”黑釉瓷器,在日本被奉为国宝。过去,专家根据这种瓷器上的题字和绘画,推断是中国闽北地区的产品,但一直缺乏考古证据,这次考古发现,终于破译了这个历史之谜。

草坪上的塑像,是民间故事“陶公”的形象,相传南宋时三个林姓的窑瓷师看中了这方水土,在这里拜结金兰,同心建窑烧窑,这里因此得名遇林亭。

遇林亭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油滴盏和兔毫盏。兔毫盏是建盏中的珍品,它是乌金釉面上出现无数细如兔毛的窑变色彩的建盏。相传当年宋徽宗就用兔毫盏品茶,他在《大观茶论》中这样写道:“盏色贵有黑,玉毫条达者上。”

遇林亭窑址的出土为武夷岩茶宋代的繁荣兴盛,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但是,在今天看来,当时的人们甚至皇帝为什么要用这种笨拙的大黑碗喝茶呢?

这个主要是我们茶人经常讲的,器是茶之父,水是茶之母,喝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器皿才能相互配套,这个要讲宋代的时候,因为宋代时候喝的都是龙团凤饼,要把它碾成粉末,筛出来以后来点茶。宋代茶是越白越好,用茶筅打过以后,白色的泡沫跟雪花一样的,用黑色的盏,黑白相间,相映成趣,兔毫盏口也比较大,在斗茶的时候,看茶汤的摇盏看得很清楚,所以说在宋代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下,兔毫盏都是很名贵的茶具。

斗茶就是评比茶的好坏,武夷山当时民间就流行了斗茶,咱们很有名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就画过斗茶图,宋徽宗赵佶也画过宫廷的斗茶图。在武夷山民间流传着苏东坡跟司马光斗茶的故事,苏东坡是个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茶人,他跟司马光斗茶,结果苏东坡赢了,司马光心里就很不服气,他就给苏东坡出了一个难题,他讲你看,宋代的茶是越白越好,墨当然是越黑越好;茶是越新鲜越好,墨是越陈越好;茶是越轻越好,墨是越重越好,这两者这么矛盾的东西,你苏东坡为什么两者都喜欢呢?苏东坡笑了一下回答他,奇茶妙墨俱香,茶也香,墨也香,这就是苏东坡的胸怀。

现在茶文化复兴以后,这个喝茶的方法越来越多了,我们大体上把它归结为两类,一类把叫做混饮,一类把它清饮,所谓混饮就是在茶当中可以加奶,加方糖,加薄荷,加冰,甚至加果汁,调成各种各样浪漫的饮料。闻香杯今天在喝茶的时候起到一个什么样作用?这是台湾茶人对功夫茶泡法一种发展跟改进,过去喝功夫茶闻香一般都是揭盖,把杯盖拿来闻一下,这种闻香杯对于茶叶品饮历史文化来讲是一种进步,因为乌龙茶当中现在已经测出来的,芳香族的物质有200多种,有的是在高温下挥发,有的是在低温下挥发,有的在中温挥发。那么每一个人拿这个闻香杯,他闻的时候,开始闻的时候是热的,热香,最后慢慢慢慢随着温度的降低,冷香就暴露出来了,从王者之香一直闻到隐者之香,茶香的变化也能陶冶人的性情。

武夷山人不但擅长种茶、制茶,而且精于品茶。在挖掘继承古人煮茶、斗茶、鉴茶的基础上,把品茶和观景、赏艺融为一体,整理总结出一套颇富雅兴的“武夷茶艺”,大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现在联合国把茶作为健康饮料,已经列入到日程。它是健康的饮料,它是文明的饮料,这不仅给我们国人带来了健康跟文明,从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把我们武夷山这种大红袍、武夷茶传到欧洲各地以后,茶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人们的生活。现在在法国他们就认为中国的茶是最文明,最有诗意,最浪漫的饮料。英国人把我们中国茶称为健康之饮,快乐之杯,灵魂之饮,灵魂之饮就近乎得道了。所以说茶不仅是一种健康的饮料,也是一种祥和的饮料,是一种精神文明的饮料。

武夷山大红袍的特征

九哥阅读(16)

“大红袍”是武夷山五大名枞茶树,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武夷山天心寺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武夷山大红袍的优良品质,武夷山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大红袍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天心寺附近的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武夷山大红袍的外形特征相当明显,大红袍茶书的植株属于灌木型,树冠半披张,大红袍茶树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0-11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二倍体,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

大红袍条索紧结,大红袍条索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为酒红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三红七绿、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武夷山大红袍茶叶最突出的特征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武夷山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余香。

品饮武夷山大红袍,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武夷山大红袍岩茶之颠的韵味。武夷山大红袍属于小灌木,高约1米,通体均被锈色硬毛。根直而长,可达50厘米,常有锈色油点,断面带浅红色。茎直立,枝有棱。三出复叶互生。武夷山大红袍茶树夏秋开花,总状花序腋生或聚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蝶形花冠紫红色。荚果斜卵形,仅一荚节,被贴生长柔毛,大红阿婆叶青紫色网脉明显。大红袍种子为椭圆形。武夷山大红袍岩茶是用无性繁育的,与福建省许多无性系茶树品种一样,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目前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市茶叶研究所引种

的。

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五大名丛中极具特征的一个品种,从目前情况看,只要选择土质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区种植不存在风险。但要进一步对这一品质进行研究,摸清武夷山大红袍特征,完善改进初制工艺,最佳地发挥武夷山大红袍的品质特征,循序渐进推广之。

拓展阅读——武夷岩茶的三个特征

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 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或呈蛤蟆皮状。岩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品种特征: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撇开山场因数,品种特征明显的岩茶,其加工工艺一定达中等以上,(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 因此,低档岩茶品种特征较弱。

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而“桂圆香”则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品种特征要*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2)工艺特征: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费者常把火功味、渥味、烟味、酸馊味或青味、陈味等当作“韵味”。

(3)岩韵(环境特征):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牢记三个特征!

2015-10-26 13:20

盈盈一水

陈年老帖了!而且是口述型、聊天型的言论,严格来说,在文字上还是要重新整理的。

2015-10-26 18:27

侯总

老贴的作用显示出来了.催人奋进.期待修订版.

2015-10-26 19:13

四方

粉丝期待修订版

2015-10-26 23:02

盈盈一水

等待修订版

2015-10-27 02:09

大哥

一句陈述看似简单,却需要实践和时间去体验和消化!
岩茶真的很深!

2015-10-27 12:23

竹影

南苑对我们太好了,教我们这么多

2015-11-24 00:05

zhaohuaxh

继续学习

2015-11-27 14:51

snidt

粉丝期待修订版

2015-11-27 18:43

天水茶

俺喜欢原著,随心而发,没有修饰!

2015-11-28 12:02

竹影

真是学习无止境啊!!!继续潜水学习中,,请不要打扰

2015-11-29 17:14

地球超人

好好学习

2015-12-8 00:02

茶荷

继续学习

2015-12-17 12:16

岩芯

论语啊

2015-3-4 10:50

茶缘

记住了,喝茶就喝大红袍

2015-3-4 15:40

cpdina

喝茶就喝武夷岩茶

2015-3-4 21:27

只爱正岩

再次学习!

2015-3-5 12:36

依窗听雪

再次学习一下,都是精华

2015-3-13 00:07

地球超人

好帖,学习了

2015-3-18 14:01

自品清茶

山场特征能用焙火来体现吗/

2015-3-18 17:22

啊龙

不明白楼上的意思
你是说用焙火轻重体现不同的山场特征吗?比如足火代表一个特征,中火代表一个特征。。。。。。
楼上是想用不同的火功代表不同的山场,根据火功状态就可以判断山场条件吗?那那么多山场岂不是要对应很多种火功状态? 另外足火和中火怎么界定不同茶厂并不相同。如一种火功状态这一个厂里可能被界定为中火,而同样的火功状态在另一厂里可能就被界定为足火。另外就是要涉及山场的界定和火功状态能否定量的问题,这些都不能准确界定。
所以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2015-3-18 17:54

竹影

2015-3-20 23:13

一面

品种特征和环境(山场)特征是”死”的
工艺特征是”活”的

2015-3-22 23:59

武夷岩茶茶痴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15-4-2 13:36

茶乐轩

再次学习!

2015-4-12 20:18

品茶悟性

学习了。

2015-4-19 15:35

海波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15-4-19 17:50

岩芯

补充岩茶基础知识

2015-7-28 21:16

光风霁月

再学一遍

2015-7-29 20:55

善忆

学习了

2015-12-11 00:38

言茶

山场特征应该结合丛的特征综合起来批判吧?
记得第一次喝到”牛肉”一水入口,丛及山场特征立即呈现.不是茶香可以代替的

2015-12-12 01:58

黑七

学习了。

2015-1-9 19:57

waimoya

继续学习

2015-3-26 22:39

jessielily

岩茶是好喝,但给岩韵吸引后就不能回头了

2015-3-26 22:48

茗痴

就单号茶来说,火功中、足时山场特征表现的比较明显,清香型的岩茶山场特征体现的比较弱(或不明显)。
在对比山场特征的强弱时,一定要火功接近才有可比性。

2015-3-27 23:49

侯总

学习了,现在已经习惯了中火和足火的茶,对清香型的渐失兴趣了

2015-3-28 13:23

茗远

学习

2015-3-28 20:30

云水随缘

学习,再学习

进不去学院,在这补习

2015-3-29 18:11

HUHU123

请教侯总
单号茶是指什么?

2015-4-1 00:42

青花茶痴

学习中。

2015-4-8 14:44

淡茶味

努力学习中

2015-6-27 19:42

飞鸟

学院不能去专门在这里深潜学习。

2015-9-4 13:08

陈香普洱

恩,都看看,再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努力赚取茶米,就可以进学院看看了

2015-9-7 10:20

只爱正岩

再来学习

2015-9-7 12:29

飞鸟

对武夷山传统手工“技术”的反思

九哥阅读(14)

以流传于闽北茶产区中的传说、鬼神崇拜、禁忌与仪式传统等为区域社会背景,崇安县的武夷岩茶之产制流程展现出的是一幅立体的闽北世俗风情图。岩茶的产制既是一项复杂的,在工艺流程上要求有精细分工的身体实践之技能,同时又与建立在当地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基础上的观念信仰不可分割。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虽然茶工们可以说出采茶、做青、炒茶、揉茶、焙茶的各项环节,并且每一个人都负责不同的“技术”,但却几乎不可能将任何一项“技术”单独从制茶的整体流程中抽取出来,上一个环节与下一个环节之间衔接紧密,并且要求不同工种的茶工之间密切配合。此外,一些稳定的地理环境因素,如茶山离茶厂的距离远近、茶树是背阴或是向阳、当年的雨水量、茶树的品种,以及临时性的天气变化等因素也都会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制茶的技艺实践中,茶工们必须要随机地对“技术”加以调适,以应变具体的环境差异。此外,在茶产区,还流传着一些山神鬼怪的传闻,为驱赶鬼怪邪气和保证茶叶丰收,在制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武夷山神和茶神杨太伯的信仰和祭祀系统。如何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一系列的鬼神崇拜及祭祀仪式?而这些信仰观念在茶叶制作技术的操作中又具有怎样的作用?

通过对民国时期武夷山岩茶采制(初制)过程的叙述,有必要对中国乡村社会中传统的手工“技术”一词进行反思。作为一项属于人及其所处自然环境或人造环境之间的“关系场域”的财产,“技术”这一概念用于传统的手工技艺时可能显得抽象和并不适用。在前现代的中国社会,许多进入城市市场流通的商品都来自于农村社区的手工业制造,但在大规模的手工工场和机械工具介入以前,从最初的原材料到最后的产成品,主要都是依靠工人们的手工操作而完成。通常在对科技史的研究中,研究者都不否认这一“技术”是具体展现型的知识,这种技巧是通过反复实践,通过实践者的双手以及灵敏的身体部位的身心储存来获取的一种具身化(embodiment)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一技术与从业者本身,与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但这一观点事实上只陈述了传统手工业中“技”的部分。

西方科技史研究中的“技术”(Technology)一词并不能完全包涵中国农村手工业社区中的技艺范畴,我们最好将汉语中的“技术”一词分解为“技”(Technology)与“术”(Witchcraft)两个部分来理解。

正如科技社会历史学家们已经长期指出的,没有能够外在独立于人文社会世界的分离的技术领域:科技是社会本身固有的,正如社会是科技本身固有的。因此,要理解传统社区中的手工业“技术”,必须将“技术”置于社区历史、神话传说、家族谱系所形成的经线与具体时空中的仪式、信仰、禁忌、日常生活习俗所形成的纬线编织而成的“意义之网”中去把握。以武夷山的岩茶产制为例,茶工们在采茶、摇青、炒茶、揉茶、焙火的程序中,不断地进行一些重复性的、连贯性动作,并通过“思考的手”(Mindful Hand)形成了对自身身体及双手的力度、角度等的控制——这部分具身化的技巧基本上对应于西方的“技术”一词及汉语中的“技”。在汉语中,“技”是指“技能”、“本领”,如“一技之长”,强调的是生产性的专业能力。但另一方面,在武夷山流传的有关茶祖的传说、各种鬼怪故事、每年茶叶采摘之前的“开山”仪式及整个县境内由官方组织的“喊LI-J”仪式,也内嵌于茶叶的生产过程之中,融人到茶工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茶叶产制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仪式及鬼神传说虽然表面上看是属于脱离于实践的形而上的心理及观念层面,但在茶叶产制的过程中,对杨太伯公的信仰、对山神的敬畏以及对鬼神的惧怕等观念均实实在在地渗入到茶工们的实际行为中,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套趋吉避凶、祈求丰收的仪式和禁忌,笔者倾向于将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术”。“技术”一词中的“术”,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具有几个意思,其中一个就是指“测人吉凶祸福的法术”。从中可以看出,“术”既代表一种技艺和方法,也与“法术”,或可称之为“巫术”相关。

马林洛夫斯基以“功能”为连接点,将“仪式”与“巫术”链接起来。他直截了当地宣称:所有的巫术和仪式等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basicneeds)。巫术需要仪式行为的表演来帮助实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办不到的、无法取得的结果。逻辑性的仪式行为建立在一种信仰之上。这种信仰总可以在传统的神话中发现,在经验事务中发现巫术的力量。马林洛夫斯基非常清晰地演绎出了“功能主义”的示意图:人们相信,巫术可以帮助实现人们所不能达到的目标。这种“相信”绝非凭空,它建立在人类生活现实和经验之上。仪式成了实现这一逻辑关联的具体行为——一种族群的、社区的、具有地方价值的功能性表演。因此,它也是一种“地方知识”系统。王斯福(StephanFeuchtwang)在其对仪式的研究中,也将自己描述的仪式定位于既是宗教的又是巫术的,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手工业所需要的技艺,尤其像木工、金属业普遍地认为与法术相联系。“技”与“术”常常结合在一起而起作用。

按照中国“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排序,“技”与“术”都被划归为从事“手工业”的贱民群体之中,与“技”相关的大多是一些带有贬义的词语,如一技之长、黔驴技穷、雕虫小技等,而“技”之所以受到轻视和贬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将之与江湖术士的巫术、魔力、咒符等联系在一起,沦为正统儒学士大夫们贬斥的对象。但到了手工业者那里,行业中的“技术”的确通常吸纳了社区的文化传统、行业神崇拜、风俗习惯等属于“术”的范畴,从而确保了有组织的、完备的、高效的“技术”之运转。

如何正确保存武夷岩茶,以及岩茶陈化过程详解

九哥阅读(14)

要存一泡好岩茶,工艺、原料以及正确的储存方式缺一不可

一、必须是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即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传统工序标准去做,特别是焙火要焙透焙足。因为经过炖火(低温久烘)后,能起到提高香气,熟化香气并巩固茶叶品质的作用,这样的茶耐储存不易变味。清香型的武夷岩茶由于轻发酵轻焙火,虽然香气很好,但存放时间久了会出现“返青”的现象,原有的香气变成青涩的陈味。因此不适宜久存,建议当年之内喝完较好。

二、品质较好的茶才有存放价值。时间不是点金的手指,可以把任意品质茶都变成好茶。比如品质好的茶内涵丰富,口感厚重,经过存放会更醇和、层次感更强。而差的茶本身香气滋味就淡薄,甚至粗杂,随着时间推移,也许跟自身相比滋味会变得醇些,但并不能完全改变它粗杂的本质,而且,滋味会更加的淡薄。所以,品质差的茶即使存放年头再久也意义不大。

三、需要正确的存储方式。陈年武夷岩茶的存储方式相当讲究,首先要挑选优质的精制茶密封储藏。在武夷山一般从第二年起,年年焙火后再密封储存(也有根据不同情况两三年一复焙的),以去除其水份及表面的杂味,五年后则隔年焙火,二十年后不复焙火,在阴凉通风,干燥无异味的环境下密封保存即可。如有条件,每次焙火后最好用内膜两层的木箱装箱以蜡封口,再放入米仓内储存。而如果是在北方较干燥的地方存放,则完全可以不复焙(密封得当的情况下),这样存放的陈年岩茶会更具风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存好一泡武夷岩茶?

对于岩茶的存储,武夷山茶农也是绞尽脑汁,用尽办法。毕竟他们年年都有卖剩的茶,存放得好,茶叶不会变质,茶价才不会贬值,他们要比茶友更急迫解决岩茶存放问题。

前一阵子我跟一对茶农夫妻去一家岩茶大厂喝茶,到了大厂的仓库,他们看到大厂使用的是镀锌钢板茶桶密封存放,在桶盖上铺一层塑料膜加强密封性。茶农夫妻觉得这个方式可以借鉴,详细询问了这种镀锌钢板的茶桶用法以及使用效果。

大厂的制茶师傅说,茶叶可以直接接触茶桶,自来水管道用的也是这种材质,安全无毒无味,不会影响岩茶品质。他们不建议用纸箱,纸箱容易破损受潮,纸皮也有些味道,比较适合短期存放。

为了验证一下他们的茶叶保存情况,这位大厂制茶师傅特别拿了一泡十年前的水仙给我们品尝。据说这泡水仙在这十年存放中没有复焙过,就是原封不动地存放着,这位制茶师傅说,“这款茶是他进入这家茶厂做事后,做的第一款茶,不知不觉他在这家茶厂呆了十年。

这款水仙闻火功不会很重,干茶确实没有明显陈味异味,喝起来还有鲜爽度,水仙味十足,汤水茶香都很干净。事先不说,真不觉得这泡茶有十年之久。

这位师傅继续解释说,“在岩茶的存放过程切忌反复开箱,这款水仙有存了好几桶,有一桶经常打开来抓茶喝,没两年陈味就出来了,不得已拿去复焙了。现在喝的就是从来没开过桶的,一开桶就直接把茶分装到泡袋里,销售试饮更为方便,主要还是避免受潮变质。

岩茶过多接触空气,就会吸附空气中的湿气,导致其氧化变质。存岩茶时,用塑料袋捆绑配合纸箱封口或是用镀锌钢板桶密封后,是可以隔绝空气的,如果反复打开,空气就顺势溜进袋里或者桶里,久而久之岩茶的口感就发生变化了。

存储中,要担心岩茶的返青吗?

无独有偶,我在朋友的茶庄里也喝了几泡陈茶,他很注重茶叶仓储,而且他做茶20年了,有专门存一些岩茶。因为是自己从一而终存下来的茶,在茶叶品质上知根知底,也比较了解岩茶在存放过程中香气滋味的变化。

他泡了2017年的肉桂,虽然肉桂的辛辣感弱了,但是花香还有,鲜活、饱满,该有的个性和特征并没有被时间磨平。我满腹疑问,“你存了这么多岩茶,都不会返青?”

朋友的回答很幽默,“返青肯定会的,没有百分百不返青的茶,不过返青是个时间节点,看茶吧,熬过去就“复明了。”接着他给我总结了岩茶存放过程中的几个时期。

[1、退火期 ]

看岩茶火功而定,一般在半年左右,足火、高火茶可能需要一年。

[2、最佳饮用期]

退完火,岩茶喝起来没有燥感,香气也不会被面火压制茶汤软糯,茶味鲜爽,香气凝结于茶汤中,一切都相得益彰所以,火功高的岩茶要隔年才好喝。

[3、返青期 ]

错过最佳饮用期,茶叶就开始返青了。所有岩茶都没法做到百分百脱水,哪怕焙到高火,叶片内部依然存在水分。刚焙好的茶,叶片里的青涩物质、残留水分被面火压制,而火一退,它们就如同挣脱了束缚一样,都迫不及待地从里向外渗出。

[4、转化期]

茶叶不是死物,它还具备活性,茶叶自身的物质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在不停转化。如果是好茶,它的茶汤会转化得更加细腻、醇滑,叶片里的果胶质转化让茶汤甜度增加。如果茶不好,茶汤会越来越薄,杂味、异味、陈酸味出现。

由此看来,很多人在岩茶的返青时期选择复焙茶叶,直接扼杀了它们继续转化的可能。这样不仅加重了茶的火功,又要继续等待退火。如果茶叶内质不足以承受反复焙火,会导致复焙后的茶喝起来单薄无物。要是对这泡岩茶有信心,再多等等又何妨?

要选什么样的岩茶储存?

如果很有兴致想去存点岩茶,那还是要对茶叶进行评估看看它究竟适不适合存放。

首先,要存原料好的岩茶。武夷岩茶的原料和山场有直接关系,山场好,原料就好。例如三坑两涧是武夷山正岩核心茶区,独特的小气候环境、丹霞地貌生成的岩土和坑涧地势里的漫射光,都给茶树创造了天时地利的生长环境,孕育制成的茶叶内质丰富、岩韵显,具备典型的武夷岩茶特征。

好山场的岩茶在存放过程中更具备自我转化的潜质,它们的内部细胞活跃、矿物质含量高,能进行自如吐纳、自行消化、去劣存优。

其次,要存工艺好的岩茶。要保证存放过程中的岩茶不容易返青、吸附异味,就要在制作中控制其内部含水量。国标制定的成品茶含水率不能超过5%,这是针对所有乌龙茶类,但是武夷岩茶有经过炭焙烘烤,含水率可以控制在4%以下,这样更利于储存。不过,控制茶叶的含水量非常考验制茶功力,况且现在武夷山年轻一代茶农从传统的制茶工艺上进行调整,轻发酵轻焙火,想要最大程度保留茶叶内部的香气,也导致市面上很多岩茶青涩感重、火功不到位、容易返青。

所以,要存就要存好茶。当年我与武夷山凯捷茶厂的厂长喝茶聊天,他每年都会去熟悉的茶农家里淘点满意的好茶存着,他坚持了10年。现在他可以拿出最老的一款茶–10年陈的竹案肉桂,好好欣赏一番它的转化与沉淀,简直是人生一大幸事。他说,人生有几个10年啊?当你用10年存一款普通的岩茶,打开来喝时,你会非常懊恼自己浪费了一个10年,去存了一款自己并不太满意的茶,如果一开始就咬咬牙存了好茶,那该多好啊。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口到东南亚近期回流国内的老岩茶,用马口铁罐装着,一封存就是三四十年,那时候武夷山只有传统正岩茶区有大面积种茶,都是好原料的岩茶。我们撬开盖子来喝,茶香雅,滋味醇,如陈年老酒。

所以,遇到一款工艺好、原料好的正岩茶,我觉得要么让它在最佳饮用期绽放美好要么给它创造好的仓储环境存起来,看着它一点点转化和蜕变,也不失美好。

武夷山大红袍知识系列介绍之生长环境——高山云雾出好茶

九哥阅读(12)

武夷山大红袍岩茶知识系列介绍之生长环境篇

一、武夷山碧水丹山

武夷山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块风水宝地。这块宝地的最大特征就是“碧水丹山”。而最典型的地方就是风景区那六十五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

从地理学上来说,武夷山属于丹霞地形。远远望去,只见一座座雄峻挺拔,各具形态的巨大岩石山峰,在蓝天白云下如同一片片燃烧的红色火焰。令人吃惊的是,在这铺天盖地的红火间,还夹杂着一块块相互连接的苍翠树林;峰岩下,是宛若玉带般绵延的澄碧溪流。峰壑中,则飘浮着棉絮般的洁白云雾。气势雄伟,景象瑰丽,变化多端,惊心动魄。

武夷山地表之所以呈现褚红色,是因为岩石中铁元素年长日久氧化的结果。武夷山岩石,主要是石英班岩,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等几种。表层的土壤,则是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红壤。这种土壤,正如古人所说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然而,仅有这种地表土壤还是不够的。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丹霞地貌,整个大武夷山脉也都属于丹霞地貌。尽管也都能生长茶树,但是在品质上总是稍逊一筹。总缺少一点风景区核心带,习惯上称作“正岩”地区所产茶的韵味。事实上,正岩茶之所以品质特别优异,在地理环境上,还有其特别的地方。

除了地形表土外,经纬度、海拔、气候也是重要因素。武夷山景区处于北纬27 43,,东经11801。平均海拔六百多米,最高的三仰峰729米。属于中海拔地区。而一般来说,中国的名优茶,特别是乌龙茶,几乎都产于这种海拔地区。气候则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在18—18,5之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

二、一岩一茶

前面说的只是一般的自然环境条件。事实上,岩茶的生长,还另有各自的特殊小环境。深入茶园考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茶树,都种在坡崖中石块垒起的梯台上,或者狭长的峡谷间,而不是想象的在高高的山峰顶上或者像一般地方的茶园一样成片连畦。茶树的周围,一般都是悬崖峭壁,或者杂树野草。形成一种既有阳光,又不至于直接照射的环境。这就是专业上所谓的“漫射光”。漫射光避免了紫外线直照,对形成岩茶大红袍的特殊品质至关重要。

正岩区的植被也非常特别。因为岩石多,土层薄,高大树木很少,多为矮小乔木和灌木丛,其中有许多桂花和杜鹃;而在岩壁和溪涧边,则有许多野生四季兰和菖蒲。这一来,一年四季,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花香,对岩茶的香型产生一定影响。

正岩茶区小环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因为多在峡谷间,云雾易聚难散,所以空气湿度大,年平均湿度在80%左右。这种小环境,为茶树提供了特别的生长条件。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种茶树,种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产生一些变异。这也是武夷岩茶“岩岩有茶,茶各有名”的缘故。据有关资料,武夷岩茶菜茶品种之名,竟多达8、900多个,仅慧苑岩一处,就有200多个。

当然,这么多岩茶名称,并不意味着就有那么多的品种。也并不意味着品种之间的差异大到一眼就可分辨的地步。事实上,除了像肉桂,水仙,白鸡冠等少数几个品种之外,绝大多数岩茶品种在色香味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微小的,有的几乎就没有区别。然而,不管怎样,就它们的共同品质来说,一般都会超过其它地方种植的同样品种。

三、宜茶之地

尽管如此,就整个大武夷山脉来说,除了风景核心区之外,仍然有许多宜茶之地,也能生产很有韵味的优质岩茶。武夷山人沿袭历史传统,将景区核心区所产茶称为正岩茶,核心周边高山区所产茶称半岩茶,溪洲平地所产茶称洲茶。一般的看法是,正岩最佳,半岩次之,洲茶又次之。但是因为茶叶品质除了跟地理气候条件有关,还跟茶树品种、制作工艺有关。正岩茶如遇天气变化或制作工艺问题,品质也会受影响。而如半岩和洲茶,如各方面因素都配合的好,品质也会特别好。比如说曹墩村所处位置在半岩区,但历史上也是出好茶的地方。我到那里去寻茶,果然发现不少品质相当优异的岩茶。不仅如此,我甚至在洲茶区的井水村,都购到过岩韵很显的农家茶。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与武夷山风景核心区地理气候条件类似的地区,都是宜茶之地。也许未必能生产出与正岩茶一模一样的茶,但只要加强各个因素的配合,肯定也能生产出好茶来。

高山云雾出好茶

明代陈襄古诗曰:”雾芽吸尽香龙脂”,是说高山茶的香气特别好。朱德在品饮庐山云雾茶后也曾题诗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都是指高山茶的滋味特别醇厚。古往今来,我国的历代贡茶,传统名茶,直至当代新创制的名茶、优质茶等等,大多出自高山。更有许多名茶,干脆以高山云雾命名,如浙江华顶云雾、江西庐山云雾、江苏花果山云雾、湖北熊洞云雾、湖南南岳云雾等等,都是如此。

高山出好茶,这是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造就的。人们常以”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来形象地说明高山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宋代文同的《谢人寄蒙顶新茶》诗,清人王士慎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诗中,也都有此记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部湿润多雨的原始森林中,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进化过程中,茶树形成了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茶树生态环境的不同,它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l)气候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而变化的,通常海拔每提高100米,气温使降低0.5℃。而温度决定着茶树酶的活性,进而又影响到茶叶化学物质的转化和积累,因此,不同海拔高度的茶叶原料,即鲜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茶叶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也不一样。对江西庐山、安徽黄山、浙江天台山的不同海拔高度茶叶原料的品质成分分析表明;茶多酚和儿茶素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减少,而氨基酸则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这就为茶叶滋味的鲜爽甘醇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茶叶中不少芳香物质也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些香型物质,会在茶叶制造加工过程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芬芳的香味,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形成茉莉香,苯丙醇形成水仙香,沉香醇形成玉兰香……。

其次,是降雨的多寡。大抵说来,在海拔2000米以内的高山,雨量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的。研究表明,茶树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会发生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这样,可使茶叶原料鲜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粗老。同时,充沛的雨水还能促进茶树的氮代谢,使鲜叶中的全氮量和氨基酸提高。所有这些,对保持茶叶嫩度和提高茶叶滋味是有利的。

另外,生长在高山的茶树与平地相比,由于湿度和雾珠的增多,使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中的红黄光得到加强,而红黄光有利于提高茶叶叶绿素和氨基酸的含量,这对提高茶叶色泽和滋味是不可缺少的物质。

(2)土壤山地茶园,特别是高山茶园与平地茶园相比,土壤的物理组成(颗粒)和化学成分(肥力)水平不一样。通常,高山茶园 土壤石砾较多,肥力较高,而平地茶园土壤较为粘重,肥力较低。众所周知,土壤是茶树生长的自然基地,茶树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都是从土壤中取得的,因此,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茶树生长紧密相关。唐代陆羽《茶经》就谈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现代研究亦表明:高山茶园土壤风化比较完全,石砾较多,土壤通透性好,而且有机质和各种矿质营养元素,包括茶树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一应俱全,以致茶树生长健壮,茶树有效品质成分和各种保健营养物质丰富;而平地茶园多属红壤粘土,不但土壤粘重,结构差,而且有机质和土壤生物含量低,因此,茶树生长往往较差,尤其是茶叶香气和滋味不及高山茶为好。

(3)植被高山与平地相比,前者的树木比后者为多。而植被的繁茂,不但有利于调节空气温度,增加地面覆盖度,从而改善茶园温湿条件和增加土壤肥力,而且更主要的是高山茶园的光照达到了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因此,历代对此研究颇多:陆羽的《茶经》以及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许次纾的《茶疏》、熊明遇的《罗芥茶记》等等,都谈到了茶叶品质与光照条件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认为山地阳坡有树木荫蔽的茶园,其茶叶品质最佳。现代研究表明:茶树虽然需要一定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但以弱光照为宜,尤其需要有较多的漫射光。而高山茶园由于被树木所荫蔽,茶树在漫射光多的条件下生育,从而给有机体的生化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使含氮化合物增加,这对改善绿茶品质十分有利。

从上所述,人们不难看出,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两者的品质特征有如下区别:

高山茶芽叶肥壮,节间长,颜色绿,茸毛多。经加工而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肥硕,白毫显露,香气馥郁,滋味浓厚,耐冲泡。

平地茶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欠光润。经加工而成的茶叶,条索较细瘦,身骨较轻,香气稍低,滋味和淡。

高山茶之所以比平地茶好,是高山气候条件、土壤因子以及植被等综合影响的结果,是由于高山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天然生态条件的缘故。其实,凡是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光照适中,土壤肥沃的地方采制的茶叶,品质都比较好。为此,人们往往采用人工模拟茶树天然生态环境的方式去提高茶叶的品质。如种植遮荫树,建立人造防护林,实行茶园铺草,采用人工灌溉,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改善茶叶品质。但高山出好茶,是与平地茶园相比较而言的,也并不是说山越高茶越好。从目前我国的多数名茶和优质茶产地来看,大致以海拔高度100米至800米为好。如果海拔超过1000米,往往茶树生长发育受阻,而且容易发生白星病危害,用这种鲜叶加工而成的茶叶,会产生苦涩味。相反,即使平地茶园,如果能造就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那么,照样也能生产出优质茶。

武夷山岩茶大红袍知识系列介绍之冲泡技巧 含视频

九哥阅读(17)

武夷山大红袍知识系列介绍之岩茶冲泡技巧。为了帮助广大茶友学会简单的大红袍冲泡技巧,大红袍茶叶导购网专门搜集整理了大红袍冲泡技巧。

武夷山岩茶大红袍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 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 ”。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武夷岩茶的冲泡方法:

正确的冲泡和品饮大红袍才能充分发挥出大红袍的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

一、泡茶器具: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冲泡壶宜选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壶或三才杯)。

二、投茶量:冲泡壶具容积的1/2左右(1/3-2/3)。

三、泡茶用水: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度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最好配备“随手泡”。

四、浸泡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泡10余泡。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

五、浓淡调整:用投茶量进行。需淡些则投茶量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需浓些则投茶量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

六、品大红袍岩茶要领:大红袍岩茶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茶树品种特征能从滋味中体现;香气或高或长,高则浓郁,长则幽远,香型多样化,如花香、果香或带乳香、带密香等等;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闻香有闻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武夷山大红袍知识系列介绍之岩茶冲泡技巧。为了帮助广大茶友学会简单的大红袍冲泡技巧,大红袍茶叶导购网专门搜集整理了大红袍冲泡技巧。

岩茶冲泡的口诀中有:好水、沸水、快出水

借论坛平台,我想就这几个水和各位茶友进行讨论,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多多帮助。

1.好水

这个我想大家都会认同,因为水为茶之母,自古就有‘品茶先品水’之说,水质的好坏之接关系到茶品的表现。

2.沸水

这个估计大家也不会有太大异议。岩茶(乌龙茶)的茶青采摘标准相对绿茶等要老,茶汤的不易泡出,所以岩茶冲泡需要高温才能更有效的把茶叶中的成份泡出。另外,高温也有利于岩茶中一些低溶点芳香物质的析出和挥发,增加茶汤的香气。

3.快出水

为什么岩茶的冲泡要快进快出?尤其是前3水。有人说这和个人的口感有关,喜欢淡者需要快出水,而喜欢浓者出水慢。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没有说到点子上,主观性较大。我觉得岩茶冲泡的快出水和个人的口感轻重关系不大,因为口感重多放点茶就是了,投茶量大了茶汤浓度自然会高。

我认为岩茶冲泡的快出水跟岩茶的制作中的揉捻工艺关系很大。大家都知道,茶叶揉捻的目的是茶叶造型和提高茶叶滋味的浓厚度,利用揉捻的轻重,可以塑造茶叶不同的韵味。揉捻较轻的茶叶,茶汤滋味较淡,揉捻重的茶叶茶汤浓厚。

前面说过岩茶采摘较老,叶细胞角质程度大。所以绝大部分岩茶的揉捻程度相对较重(这我们从“岩茶的手工制作”那帖的图片可以看出),揉捻工艺可以揉破叶细胞,使茶汁成分渗出并于冲泡时容易溶解。而揉捻过程只能使茶叶汁析出叶表面,但不能让其流失。之后的干燥工艺尤其是岩茶的精制炖火工艺使茶叶水分再度挥发,揉捻时析出的茶叶汁的有效成份则吸附在茶叶,而这些成份在冲泡的时候是相对比较容易溶于茶汤中的,这也是我泡岩茶不洗茶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想浪费,因为洗掉的是精华。

如果一水浸泡时间过长,这些成份则几乎全部溶解。结果则是一水茶汤溶解了茶叶表面吸附的的成份,很浓;之后的二、三水茶汤由于只能靠叶内成份析出,所以滋味变淡很快,浓厚度和一水相比落差大。影响品饮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岩茶冲泡前三水快出水十分重要,快出水,出水干净,则茶叶表面的成份不至于全部溶解,保证了品饮过程承上启下,浓度均匀递减。

赞同!竹子研究越来越深了哈,

2015-5-7 12:27

盈盈一水

竹子分析的细致。
同时,在我看来,岩茶由于一年只采摘1—2次(至少南苑是这样。绿茶有春夏秋茶,观音普洱更不用说)),又是成熟采(标准采),兼之武夷山不可复制的地理环境和优异的茶树品种,茶叶内涵物质相对要比其他茶类要丰富,经过揉捻,附着在茶叶表面以及茶叶内部的可溶出物质也比其他茶类更多,所以,岩茶在头几道冲泡要快出水,使可溶物质析出均衡,保持口感,如果时间稍长,溶出物质比例失调,口感香气都不在最佳状态上,把茶泡死,茶也后劲不足了。

2015-5-7 12:44

凝香千盏

香版说的对

2015-5-7 16:32

竹影

我从个人的喝茶经验,乌龙茶中无论什么品种,冲泡的时间都不要太长,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适量的茶叶、适当的水温(切忌不重复煮水,影响香气和口感,而且不健康)、再者就是适当的冲泡时间

2015-5-7 16:33

yudeanwu

学习了,各位版主都是高人。

2015-5-7 17:09

ccf-tnt

学习来了。
竹影叔辛苦了。

2015-5-7 19:53

清河猷熹

1.岩茶不洗茶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想浪费,因为洗掉的是精华。
这点确有同感,但会不会不卫生?
2.岩茶冲泡前三水快出水十分重要。
前三水,一般都控制在20秒以内吗?

2015-5-7 20:31

黄先生

我跟人认为一道水是不宜喝的,是极不卫生的,所以一水一般都叫洗茶,毕竟在制茶和茶叶的包装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存在有灰尘等杂质,直接喝一个是很不卫生,再者第一泡茶喝起来肯定不是很纯净,也不可能最好喝,所以洗茶是不可缺少的工序

2015-5-7 21:26

yudeanwu

我个人认为第一道水是不宜喝的,是极不卫生的,所以一水一般都叫洗茶,毕竟在制茶和茶叶的包装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的存在有灰尘等杂质,直接喝一个是很不卫生,再者因为尘灰等杂质的存在第一泡茶喝起来肯定不够纯净,也就不可能最好喝,所以我认为洗茶是不可缺少的工序

2015-5-7 21:28

yudeanwu

切忌不重复煮水,影响香气和口感,而且不健康

不大理解。

2015-5-7 22:42

黄先生

佩服竹子的钻研精神 ,学习之
我保留不同看法,想喝浓些增加茶量是一个办法,但茶少慢出水与茶多快出水还是有细微之别的,但讨论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抛开不同茶量而非要出同样几道水的概念。
由于水比不同则泡出的茶汤中茶多酚、糖类、咖啡碱、氨基酸等成分之间比例不尽相同,这时候就看自己喜好于哪种比例(浸出的茶多酚、糖类、咖啡碱、氨基酸之间的比例)下的茶汤了口味了。
举个例子:同样是南苑特级水仙,南苑审评杯,头水我用5克茶也泡上1分钟,则茶汤里火味很小,而用15克茶10秒钟出水,则火味相对浓些,15克茶首先被泡出来较多的是茶叶表面的一些成分,而5克茶因与水的接触更加充分些。
个人而言,通过实践上面所说适用于足火大红袍,足火水仙,特别是南苑的足火特级老枞水仙,其它的足火岩茶我并不这样做,对于轻火岩茶则我采用茶量不但要少而且要快出水,就享受她的清香甘爽足矣.
我表达能力欠缺(就这点字,我用了个把小时来总结,感觉还是没有把心里想说的表达出来 )含糊之处请大家及时指导,谢

2015-5-7 22:55

武夷岩茶茶痴

赞同楼上的观点

2015-5-7 23:43

yudeanwu

可能我表达不到位,重复煮水,就是水开了后,放段时间又继续反复煮开,阁下可作实验,煮开几次的水和开一次的水,其味是否不同

2015-5-7 23:46

yudeanwu

不一样.铁皮味加重.

2015-5-8 09:01

四方

谢谢宁静兄.

投茶多出水快和投茶少出水慢肯定是有区别的,这个在论坛中已经讨论过,当时是茶草版主做的试验,好像5g茶泡十秒钟和10g茶泡5秒,结果是否一样.后来大家讨论和茶草版主试验的结果都是不一样.因为两者的内涵物质含量不一样,溶解速度和溶解量也不相同.一味茶友(我记不得名字了 )打了一个比方把这个问题引申说,如果一样,那么1g茶泡100和100g茶泡1秒是否一样?呵呵

岩茶冲泡的快出水是一个总的方向,发此帖的目的是想和大家探讨品茶口诀中”快出水”的原因,并不是说每个人必需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个体的差异的结果是不可能整齐划一.毕竟喝茶是一种休闲、一种享受、最重要的是悦己。

跟宁静兄讨论,我就想到钓鱼
就象讨论钓鱼口诀中为什么”钓湾不钓直”,那是想说明湾处水流会产生回旋,上游冲下来的食物会在此沉淀,并且湾出水流相对平缓,是鱼栖息觅食的场所,从而起到聚鱼的效果,而不是要求必需钓湾.因为这也只是一般这么做,直处并非就不能钓,具体还必需依据所钓鱼种,季节,环境等因素而定.

2015-5-8 09:07

竹影

洗茶这个问题也讨论过多次
一水是否洗茶,也不是必需的,也要根据不同的茶品,不同的厂家以及个人的习惯和喜好而定。 比如南苑的茶,我是不洗的,特别是足火茶。
如果习惯了一水洗茶,我建议还是继续洗,不要因为担心茶的卫生而影响了喝茶的心情

另外,也有人提出,一水快速冲洗并不能将茶洗净,提出一水叫“醒茶”更为确切,“醒茶”是通过热水的冲刷,把茶叫醒,使之从存放的睡眠状态叫醒到最佳的冲泡状态

2015-5-8 09:21

竹影

如果用陶罐煮,是不是没有铁皮味了

2015-5-8 09:22

竹影

嗯,学习了,竹子的认识越来越高,可以提升为助教了,

2015-5-8 10:12

海螺

同意快出水,但是这快也不是说跟冲泡单丛那样的快,加完水就直接冲出,对于熟悉的茶品,我觉得凭感觉冲泡就可以了,
面对我们不熟悉的茶品更要快出水,我们可以通过一水的浓淡来调节接下来出水的时间,
以我平时的冲泡经验,如果1-3水较长时间出水,是会导致后面的较快出水味,而觉得茶不耐泡.

2015-5-8 10:45

泓涓

一壶水煮开冲一泡茶至7至8水,水温降低不影响茶汤?

2015-5-8 11:22

黄先生

yudeanwu兄的意思是控制好煮水壶里的水量,象潮汕功夫茶中的砂铫,烧一铫冲一水。下一水则重新烧,这是很休闲的喝茶方式,烧水过程中,朋友之间可以品茗聊天

2015-5-8 11:45

竹影

掌握好置茶量和水的比例,一般在1:20(根据各人浓淡的喜好,可做调整),前三水控制在30″以内。

2015-5-8 12:10

竹影

猷熹别笑话我就行

2015-5-8 12:11

竹影

是的,前几水浸泡时间长了,到第三或第四水会有突然变淡的感觉,落差很大,影响品饮的感觉。

2015-5-8 12:13

竹影

这个我很同意,尤其是置茶量少时,第一泡水浸太久到3,4水基本上没什么味道,但是如果这样泡(置茶量少,浸泡时间长)就好象宁版所说的火味减少,茶汤比较醇厚,如果茶没返青都不会有酸味,如果是很重火的茶我也会考虑这种泡法。我还试过用500cc的大壶闷泡重焙火的老枞水仙,茶汤很顺滑,比较好入口,适合初次接触重火茶的朋友,但只能维持2-3泡。
另外竹影叔,我什么时候笑话过你了?我是真的来学习的。

我不甘寂寞,也上几张图来分享。 第一泡浸了30秒,火味减少了很多,没有明显的苦涩,我一向来都是用潮州泡法泡茶的,每次泡这个茶都会喝到很重的火味(不是炭香是火味),直道第3泡火味才减少.第二泡最好喝,韵味最强,第三泡开始就没什么味,第四泡更不用说了,大限以致,不能再泡.
终结来说,我还是选择以潮州泡法为泡岩茶的首选,茶叶满壶,即冲即倒,但是当泡很重火的茶时,会选择置茶量少,浸泡时间延长,来减轻火味.
(我比宁版强,这些字只用了28分钟 )

2015-5-8 12:46

清河猷熹

我的做法是,先煮一壶温水(没开的),然后再根据需要把水煮开,这样又不影响水温,又不会重复煮水

2015-5-8 12:48

yudeanwu

我有一个减轻火味的偏方,就是喝了第一泡后(不喝第一泡的可当作洗茶),打开壶盖,静置茶叶直到冷却为止再泡,火味就会减轻.

2015-5-8 12:50

清河猷熹

大家都把自己的经验拿来分享,我们就可以认识的更多.

2015-5-8 12:56

竹影

最近天气转热,白天气温33度,没什么心情泡茶喝.

2015-5-8 13:31

清河猷熹

这个我感觉不可取,曾试过,感觉茶叶完全冷却后再泡,影响后面几泡的发挥,明显影响品质

2015-5-8 15:41

天水茶

我试过但是不会,我用的是壶,静置大概15分钟.天兄用壶还是盖碗?

2015-5-8 16:17

清河猷熹

也是壶啊,为啥会有区别呢,我感觉茶叶一冷透再泡就见水色非常快,其他朋友呢?

2015-5-8 21:32

天水茶

的却是如此,但是会影响茶味吗?

2015-5-8 21:56

清河猷熹

感觉会边淡好多

2015-5-8 23:02

天水茶

好的,我下次再试试看,认真一点品。

2015-5-9 01:03

清河猷熹

今天一位茶友也在和我说为什么不润茶,因为我泡茶一不留神,第一道就喝了。实际上,茶叶中的粉尘大多在泡沫里,把水倒掉,也去不了多少灰,岩茶焙火的温度和时间反而比泡茶水温浸泡时间要多出许多,所以,岩茶没必要润茶。第一道倒弃不喝,实际上是形式和礼貌的成份更多些。熟普我要醒茶,紧揉成球、团的观音、台湾茶我也要润茶。

2015-5-9 01:47

凝香千盏

各抒己见

2015-5-9 08:35

黄先生

关于泡茶时间问题,大家都热心的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就不在说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好适合自己的泡法就行.
说鱼我兴趣更浓了 ,无独有偶:”钓鱼钓到虾,趁早快搬家”这也是个古老的谚语,可是在我们这里钓红尾鱼时若钓者所选地点周围没有虾,则可要趁早快搬家了.

2015-5-9 20:58

武夷岩茶茶痴

昨天我看到一个人钓鱼钓到一只小海螺.

2015-5-12 09:31

四方

沙鱼快上钩了

2015-5-12 15:39

武夷岩茶茶痴

学习咯

2015-5-12 18:03

snidt

很好的讨论帖!
大家都是经验之谈,有些差异是显著的,可以感觉的到;有些差异是不显著的,但还是有差异!

2015-6-1 02:15

侯总

小时候和十几年前我也喜欢钓鱼,近几年是没时间钓鱼,希望若干年以后还有钓鱼的时间!!!

2015-6-1 02:17

侯总

我经常暴殄天物. 什么好茶被我一开小差,时间基本上就超过一分钟了,但也喝得不亦乐乎.只有特意坐那精心泡茶时,我才会严格控制下时间和水温. 如果天天如此讲究着喝,会很耗时耗精力的,久了难免厌烦.
关于洗茶, 个人觉得是个心理作用.小时侯我们在田里挖一个红薯,把上面的泥巴一抹就开始吃了.树上顺手摘个苹果,也是在衣服或手上一蹭,把那层白石灰粉蹭掉就大口开吃了.其实有时候吃点灰尘大概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呢!

2015-6-2 17:30

烟雨漓江

我也是常常泡茶忘记出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
1.是小杯慢品;过浓的茶汤小杯慢啜也是很有味道的,每口茶量为正常品饮时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闭目感受茶汤的变化,滋味的转化很明显,能感受变化的层次感。
2.兑入适量的沸水,冲淡一些喝,味道一样好!

2015-6-8 14:27

竹影

很难想像侯总拿着鱼杆的样子

2015-6-8 14:29

竹影

不难想象,就跟手工摇青似的,(鱼上钩的时候)

2015-6-8 16:50

凝香千盏

我是溜鱼,把鱼溜没力了,再用操网。侯总是直接把鱼摇晕再操,高啊!

2015-6-8 17:32

竹影

学习了

2015-6-8 18:59

甩甩

对于不熟悉茶性的茶,刚开始的时候快出水是个比较保险的办法在,至少不会把茶泡的太难喝,假如发现出早来,后面还有调整修正的余地.

2015-6-9 22:51

岩瘾

水多次沸腾会使水中的一些物质,比如空气的含量等发生变化,水的鲜活度会有下降

2015-6-9 22:53

岩瘾

个人认为,快出水是要因人而异,因茶而异,因冲泡次数而异的

2015-6-11 08:39

只爱正岩

大概半壶,摇动茶壶,茶叶变得踏实,那时就只有2/3壶。
1/2还比2/3要大?

2015-12-16 18:28

言茶

看置茶量以及壶、碗的容量。。

2015-12-16 19:30

我喝铁观音

试茶不妨多闷闷

2015-12-16 22:21

天水茶

乱说下:浸出物达到最佳的口感 那就是最佳出水时间 ;不同的茶不同水温绝对有不同的出水时间!

2015-12-17 21:32

竹茶

喜欢即可,适口为上。

2015-12-22 11:52

zzzyyy

严重的同意

2015-12-22 16:06

茗远

我的经验是:买100克的茶,泡到差不多二分之三,才拿捏到冲泡的技巧。

2015-12-23 03:47

清河猷熹

清河,三分之二

2015-12-23 08:10

天水茶

不止岩茶而言,通观所有乌龙茶,第一泡茶是关键,第一泡如果泡的不好,后面的泡出来的茶的可鉴赏性、品感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整泡茶基本就此“毁”了。

2015-12-23 09:03

言茶

写错了。。。

2015-12-23 14:13

清河猷熹

泡完了买来的100克,还有别人送的那50克呀。二分之三就是这么来的,对不对?

2015-12-23 17:24

兰衣

老爹每天喝岩茶,我也懒得小壶小杯,就一把抓进去大大的一壶泡到底,喝得底朝天也就喝足了,不再冲第二下。

2015-12-23 18:37

茗客

众口难调!!

2015-12-27 21:37

烟枪

没错!
除了冲泡方式、出水快慢,还有茶的种类,有人喜欢乌龙,有人喜欢绿茶、有人喜欢普洱、有人喜欢红茶。
因人而异

2015-12-28 07:01

竹影

明白了,喝岩茶要多灌水,还要快出水。

2015-12-28 13:01

广州一盏红

学习了。

2015-1-4 19:20

waimoya

深知“乌龙”之意也

2015-1-8 17:24

罗汉

鉴茶,当知茶性
然,诸位想过如何知“性”否
即:茶为何要醒?
如何醒茶?

2015-1-8 17:26

罗汉

学习。。。。

2015-9-15 14:06

巴比葫芦

学习的好机会

2015-9-16 17:25

小妖

学习~

2015-9-16 23:26

双刃剑

这位仁兄厉害!

这个讨论帖太好了,看后颇有收获。

2015-9-27 11:20

lk9.99

我现在泡中足火茶,出水比以前”慢”了很多.
大致的原则定下,具体细节还是因人而异

2015-9-27 11:27

竹影

岩茶冲泡的口诀中有:好水、沸水、快出水

2015-12-21 12:51

信誉岩茶

岩茶冲泡的口诀中有:好水、沸水、快出水
揉捻工艺可以揉破叶细胞,使茶汁成分渗出并于冲泡时容易溶解。而揉捻过程只能使茶叶汁析出叶表面,但不能让其流失。之后的干燥工艺尤其是岩茶的精制炖火工艺使茶叶水分再度挥发,揉捻时析出的茶叶汁的有效成份则吸附在茶叶,而这些成份在冲泡的时候是相对比较容易溶于茶汤中的,这也是我泡岩茶不洗茶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想浪费,因为洗掉的是精华。

2015-12-21 12:53

信誉岩茶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现在的经验是,1-3泡,出水要快,之后可以稍微浸泡,越往后浸泡时间越长。如果1-3泡浸泡,那么会严重影响到3泡之后的口感,使之后的茶汤变得茶味很弱。而且,如果1-3泡浸泡,出来的茶汤会很苦涩,足火茶更是如此。所以,我觉得1-3泡的技巧很重要,泡不好真的是满盘皆输。

2015-12-21 16:43

DHPAO

兄弟,还是您的意境高。

2015-12-21 16:44

DHPAO

泓涓姐,“英雄所见略同”,这正是我想说的话。

2015-12-21 16:47

DHPAO

学习了。。。。

2015-12-22 13:30

信誉岩茶

好高兴能在这里学习。。。。

2015-12-22 13:32

信誉岩茶

一水的时候总是手忙脚乱,忙着刮茶末冲茶末,不知不觉就坐杯了。

2015-12-22 13:37

ole1981

很好。。。。。。。。

2015-12-22 14:41

信誉岩茶

慢慢看,慢慢体会,谢谢!

2015-6-9 08:02

海龙

刮沫要快,多练习

2015-6-9 10:14

岩茶专家

这个快是相对的吧,快到多少秒,或者用盖碗泡颜色什么样合适。

2015-6-22 09:35

x_uwei

前3泡比较浓,所以要快出水!

2015-9-10 11:41

emule2k

可能跟内含物质的浸出有关吧。

2015-12-20 15:16

513

我是这样做的:
110ml盖杯+10克岩茶

配2个盖子

头泡冲水后,迅速刮沫,再换个盖子后立即出水,减少挂杯时间。。。

10克的投茶量,足火茶,头泡稍慢几秒的话,茶汤是非常浓的,像酱油似的。。。

出水后再洗盖子内壁附着的泡沫。。。

2015-1-6 15:06

emule2k

第二个杯盖是凉的。。。

2015-1-6 22:59

双刃剑

可预先浸在热水中。。。

2015-1-7 09:04

emule2k

快出水才能十泡有余香啊。

2015-1-7 14:32

513

唉~您可真能折腾

2015-1-7 22:26

双刃剑

没办法,谁让岩茶沫比较多。。。

怕头泡浓似酱油,只好最小化浸泡时间了。。。

2015-1-8 14:54

emule2k

动作快点就行了,换盖没香了…..

2015-1-13 15:14

琴有独钟

换盖是有点复杂了,不过可发展,以用来忽悠。
开个小玩笑

2015-1-14 08:40

竹影

换盖对某些人太难为了~就拿我来说,剩的杯子比盖多~~ 盖子明显不够用

2015-1-14 10:04

双刃剑

这是实话

2015-1-14 14:10

竹影

关盖子啥事啊?

2015-1-14 17:55

天水茶

盖子经常被打破

2015-1-14 20:18

513

快出水,通过投茶量来调节茶汤浓度,其口感一定比通过浸泡调节茶汤浓度要好得多。

2015-1-15 00:41

DHPAO

非常赞同!

2015-1-15 20:34

只爱正岩

呵呵,这个早些年有过热论,最终综合感觉(实验)就如上所言。

2015-1-16 00:07

武夷岩茶茶痴

我是3克左右的量,冲泡10秒钟,颜色和味道正好。稍长颜色褐红,味道较重。我还是赞同水好、水温高、出水快。

2015-9-11 16:29

大红袍导购

3克,太少了吧,岩茶这样喝,我还真没试过

2015-9-11 22:42

岩茶专家

如今再看这帖,确实肤浅了。不过当年那种学习岩茶的劲头如今还历历在目,只是已经没有那么勤奋了。

2015-9-14 12:34

竹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15-10-24 16:02

大红袍导购

3克 用盖碗还是壶?

2015-10-24 16:43

poplarkle

用的是壶。

2015-10-25 09:22

大红袍导购

多少毫升的壶?岩茶按1比20的比例冲泡,壶得多小啊。

2015-10-25 10:52

poplarkle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铁罗汉

九哥阅读(12)

为了便于推广,武夷山市政府规定武夷山所有岩茶都属于大红袍,名丛铁罗汉自然也属于大红袍。所以我们也把铁罗汉称作武夷山铁罗汉大红袍。

武夷山大红袍铁罗汉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是中国乌龙茶铁罗汉中之极品。

中国十大名丛铁罗汉之一。武夷山铁罗汉具有绿铁罗汉之清香,红铁罗汉之甘醇,是中国乌龙铁罗汉中之极品。

 

名丛铁罗汉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下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巢,现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壁上有朱德题刻的“铁罗汉”三字,由岩缝渗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名丛铁罗汉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支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生,叶近椭圆型,叶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叶色深绿光泽,内货稍厚面发脆,嫩芽略壮,显亮,深绿带紫。

名丛铁罗汉属半发酵茶也属于青茶,由于铁罗汉树长在岩石间,使得它的成份及滋味有别于其它铁罗汉种,山脉特征明显。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其单丛加工,品质特优的“名丛铁罗汉”,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名丛铁罗汉大红袍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岩韵”特征显著,饮后唇齿留香,香气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铁罗汉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铁罗汉王”。

关于名丛铁罗汉名称的三个美丽的传说

第一:历史上闽南惠安县有个叫施大成的商人开了个施集泉铁罗汉店,在19世纪中叶经营武夷岩茶铁罗汉,以“铁罗汉”最为有名。 在1890年–1931年前后惠安县虽发生两次时疫,患者狼心狗肺用施集泉的名丛铁罗汉后,得以痊愈,因有如罗汉菩萨救人济世,故得名。

第二:铁罗汉是闻名遐迩的武夷名铁罗汉,深受赞赏,相传某年,王母娘在中秋天之夜设宴款待五百罗汉,仙宴非常隆重,菜肴十分丰富,喝的是天宫琼浆美酒,散席时,五百罗汉大都成了醉神仙,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就如世间年节中的秧歌舞。

五百罗汉边走边散,有的仍旧回他的驻地,有的却游来到武夷山,途经山的北上空时,那个管铁罗汉罗汉,神魂颠倒地竟将手中铁罗汉枝弄断,待脑子清醒之时,懊悔不已,想接又接不上,想丢又违反天条,一时没了主意。几个好奇罗汉,凑近来盘问管铁罗汉罗汉,”何事这般神态?”管铁罗汉罗汉将折断的铁罗汉枝让众人看,诉说:”宴中贪杯,醉中将此铁罗汉枝折断,今后我还怎么管铁罗汉?”众罗汉听后曰:”莫恼!莫恼!快求王母娘娘说个话,佛祖哪会不卖账?”说完拉起管铁罗汉罗汉就走,由于走得太急,又将断枝碰落凡尘,直掉武夷山的慧苑坑里,结果被一位老农捡了去,后来栽在了坑里。第二年,这断枝发芽长了叶,管铁罗汉罗汉就赶紧托梦给老农,将断枝到成铁罗汉的前后经过和盘托出,并嘱咐今后如何管理、采摘和制作,还一面叫他”切莫毁掉此铁罗汉,日后子孙必得益”等等。老农梦后告知众山人,山人因此称老农所栽之铁罗汉是”铁罗汉”,从此,一传十,十传百,”罗汉折铁罗汉栽活”的传说便流传开来。

第三:相传武夷山慧苑寺一僧人叫积慧,专长铁罗汉叶采制技艺,他所采制的铁罗汉叶清香扑鼻、醇厚甘爽,啜入口中,神清目朗,寺庙四邻八方的人都喜欢和他所制的铁罗汉叶。他长得黝黑健壮,身体彪大魁梧,像一尊罗汉,乡亲们都称他“铁罗汉”。有一天,他在蜂窠坑的岩壁隙间,发现一颗铁罗汉树,那树冠高大挺拔,枝条粗壮呈灰黄色,芽叶毛绒绒又柔软如绵,并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清香气。他采下嫩叶带回寺中制成岩铁罗汉,请四邻乡亲一起品铁罗汉。大家问:“这铁罗汉叫什么名字?”他答不上来,只好把经过讲出来。大家听了后认为,铁罗汉树是他发现的,铁罗汉是他制的,此铁罗汉就叫“铁罗汉”吧!

为了便于推广,武夷山市政府规定武夷山所有岩茶都属于大红袍,名丛铁罗汉自然也属于大红袍。所以我们也把铁罗汉称作武夷山铁罗汉大红袍。

浓浓铁罗汉 绵绵侨胞情

铁罗汉茶名,最早见于清代郭柏苍所著《闽产录异》,原产于为武夷慧苑岩鬼洞,武夷名丛之一。

据武夷山民间故事,说有一次西王母在武夷幔亭设宴,遍请包括五百罗汉在内的佛道神仙。就在这次宴会中,管茶罗汉一不小心喝醉了,回家经过慧苑岩时,一个踉跄把手中茶枝掉了。第二天,这根茶枝被一早起上山的老农捡到。他看这茶枝枝梗粗壮,叶片深绿如铁,便将它顺手栽在路边。随后便长成一丛根深叶茂的茶树。老农将此茶树鲜叶采摘作成茶,发现香气滋味异于一般茶叶,且有极好医疗效果。于是将其名为铁罗汉。并且逐渐扩大种植。

乾隆年间(约十九世纪初),惠安茶商施大成到武夷山收购茶叶,发现铁罗汉茶品质优异,当即重金全部收购。随后与其它岩茶毛茶一起运回闽南,再行精加工。施大成所开茶庄名为集泉茶庄,专事加工武夷岩茶。他们根据铁罗汉毛茶的特点,精挑细拣,异法焙制。其诀窍在于新旧掺和,适当拼配。传统武夷岩茶发酵重,焙火也重,故不像绿茶越新鲜越好,而是必须放置一段时间,等火气退尽之后滋味更佳。所以清亮京工《闽茶曲》有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台湾历史学家连横在《雅堂文集》也说,新茶清而无骨,旧茶浓而少芬,必新旧合拌,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啜之而甘,虽历数时,芳留齿颊,方为上品。”铁罗汉茶根据岩茶茶性精制作后,条索紧结,色泽乌亮,冲泡后汤色橙红鲜丽,既保留了兰桂之香,又使茶汤滋味更加醇润,回甘无穷,岩韵”明显。一时成为乌龙茶中极品。据说民国国府主席林森品饮了铁罗汉后,大为感叹,挥笔题字,赞它为骏驰珍品。不过,铁罗汉茶之所以名声大振,关键在于它的特殊医疗功效。

光绪丙申年年,惠安鼠疫猖獗流行,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医生束手无策。无奈之中,有些病人以集泉茶庄铁罗汉茶解渴消毒,日夜饮用。意想不到的是,许多饮茶者因此而减轻症状,一些人还因而痊愈。于是争相购买铁罗汉茶饮用。从此家喻户晓,凡伤风发热,小儿麻疹、中风积食,必定冲泡饮用铁罗汉,多见成效。于是铁罗汉茶成为惠安及闽南一带居家必备良药。由于惠安及闽南是著名侨乡,南洋诸国侨胞胞犹多。而南洋诸国气候湿热,常有热病流行。且初到南洋者因水土不服常有肠胃病。铁罗汉正好对这些病症有一定的预防治疗功效。于是归侨和侨眷均喜欢以铁罗汉茶作为馈赠礼品,自此铁罗汉又驰誉南洋诸国,畅销东南亚。

集泉茶庄制作营销铁罗汉获得成功后,事业兴旺,继而又开设“集义典铺”“集丰典铺”等分店。惠安另一茶商也效仿集泉开设“寿春茶庄”,专营武夷山及闽北茶叶。于泉茶庄、泉元茶庄也相继开业。菲律宾泰记汇兑信局、神农药房及厦门的芳茂、诗论、乔农等茶行相继前来大批订购集泉铁罗汉。随后,集泉茶圃改组,设立崇安赤石分圃,专事栽培,初制及收购,又设晋江分圃、石狮分圃,专事销售,形成一个产、供,销有机结合的茶圃,大量生产焙制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水仙种及雪花,雪梨等名丛,主销南洋诸岛国及港澳市场,近销潮汕及闽南。一时,惠安因铁罗汉的带动,发展成为闽南的茶业中心。

随着惠安茶业的兴盛,饮茶艺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平常人家居家使用茶房四宝玉书碾,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功夫泡法、艺术品饮武夷岩茶已是常见的事,因此又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闽南潮汕以及台湾功夫茶艺的发展。正如连横《雅堂文集》所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抗战爆发后,中国经济受到极大冲击,茶业也不例外。铁罗汉茶的生产销售不断萎缩,自此一直都没有恢复当年盛况。尽管如此,在闽南和南洋的许多老华侨中,依然保存着对铁罗汉茶的深刻记忆。在他们看来,铁罗汉中包含的,不光光是浓郁的茶韵,还有更为绵长的乡情。也正因如此,最近,惠安县重新恢复“惠安集泉茶庄”的牌号,恢复生产传统名茶“铁罗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铁罗汉一定会重放异彩。

铁罗汉品质特征

连横(雅堂文集)云: “新铁罗汉滑而无骨,旧铁罗汉浓而少芬,必新旧合拼,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吸之而甘,虽历数时,芳流齿颊,方为上品。”

品饮铁罗汉:

外形条索粗壮紧结,色泽青褐油润带宝色,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香气馥郁,有兰花香及果香,幽长而持久,滋味醇厚甘爽,顺滑鲜活,岩韵特征明显。冲泡后观其汤色明亮深橙黄,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匀齐,红边带朱砂色,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

一泡好的铁罗汉岩茶,口感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达诠释,其给人的感觉是很大气、暗香悠幽,带有花果香味。滋味醇厚、给人似有一股茶气暗涌,喝下去以后喉部会有往上冒气的感觉,喉韵中香味、甜味和丛味兼具,且耐泡。茶百科本人,品饮时是舌面中后段生津回甘不断,饮后个把小时,口腔内一样的甘香仍在。

冲泡品味

上等铁罗汉冲泡以功夫茶泡法最佳。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细听松风水沸老嫩,观条索粗细松紧决定出汤快慢,鼻嗅其香高扬沉稳,舌辨内质其味浓淡,体感其韵醇厚绵长,细细品味,身心皆参,八泡有余香,并以香清甘活、尽显岩骨花香为胜。

香气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若能闻到幽幽香气的,其香品为上。熟香型(足焙火)的茶有果香以及奶油香。清香型(轻焙火)的茶有花香及蜜桃香。且都有香气和滋味的前后层次变化。

滋味入口甘爽滑顺者美,苦、涩、麻、酸者劣。茶水无质感,淡薄者为下品。茶汤醇厚顺柔甘鲜爽、及苦涩味的轻重,往往决定岩茶品质高低。冲泡次数,通常为八泡左右,超过八泡以上者更优。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说法。饮至无色,再煮饮,茶汤里满是丛味、木质味,香及味糯醇,更是让人惊叹。

体味铁罗汉茶,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黏,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岩韵显。

有人形容铁罗汉茶的霸王柔情:“沉稳且婉转,厚重且朴实。像是有一把梳子在茶汤中来回梭着,茶越来越细腻。茶色也由原先琥珀般的醇,渐渐澄澈起来,香气含着果木燃烧后的烘焙温情,一点点游离出来,竟然可以在夜色中明亮起来。”

又有友言:“岩茶铁罗汉最奇特的品饮体验,呼吸之间,疏淡幽远的香气慢慢地从鼻腔中被感觉发散出来,口齿之间也全沁着香气,而这香气好像是自己发出来得,仿佛你自己的身体里开出了一树白色的花。”

水金龟-武夷山大红袍十大名丛系列之一

九哥阅读(10)

为了更好的推广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山市规定所有的岩茶都叫大红袍。作为四大名丛之一的水金龟,自然也叫大红袍了。

武夷山所有的大红袍岩茶水金龟属半发酵茶,有铁观音之甘醇 , 又有绿茶之清香,具鲜活、甘醇、清雅与芳香等特色,是茶中珍品。它产于武夷山区牛栏坑社葛寨峰下的半崖上。因茶叶浓密且闪光模样宛如金色之龟而得此名。每年 5月中旬采摘,以二叶或三叶为主,色泽绿里透红,滋味甘甜,香气高扬。浓饮且不见苦涩。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它是一种养生保健的绝佳饮料。关于它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有一年,御茶园里震天的喊山祭茶的声音,惊动了天庭玉帝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金龟。这老龟原在青云山云虚洞里修炼千年,原想成了正果后,上天也可谋取一官半职。没想到上了天庭,却被去专门为仙茶园茶树浇水。开始他倒也觉得清闲自在,干久了,却也闷得慌。这天它猛然间听到人间传来“茶发芽,茶发芽!”的喊声,不禁偷偷地跑到南天门往下偷看:只见武夷山九曲溪畔御茶园里,正在祭祀茶神。红烛高照,金鼓齐鸣,茶农们齐刷刷地跑在地上,顶礼膜拜。金龟看到凡人对茶如此敬奉,不由得啧啧称赞。一想到自己长年在天庭事茶,却无人问津,气就不打一处来。“罢了,罢了,我这千年金龟还不如人间一株茶,我何不也到人间去作一株茶呢!“金龟的目光从九曲溪畔慢慢地移到山北牛栏坑。这里奇峰突兀,千岩竞秀。谷中奇形层状的岩石,横卧竖立,形成大大小小的沟壑。从岩缝中渗出的涓涓细流,汇为喧闹的山涧,穿过乱石,曲曲折折地向东流去。这里布满了一片又一片,一层又一层的茶林。珍奇名丛一丛丛,一簇簇,争奇斗巧,各异其趣。真是满谷春色,一派生机。凭着它多年事茶的经验,金龟认定这里一定是茶树生长的上佳之地。对,就到这里去做一株名茶。主意一定,金龟便运动内功,口吐神水,武夷山顿时暴雨淋漓,那雨点有黄豆子那么大,打得满山满岭的树木哗哗作响。雨水落到峰崖沟壑,又从岭顶滚滚而下,汇成一条条吼叫着的激流,打着翻滚,带着泥沙碎石,向山下奔去。金龟变成一棵茶树顺着暴雨落到了武夷山北,金龟看看地形,估计到了地头,便打住了神水。

飘泼的大雨刚停下,磊石寺里的一个和尚就出来巡山了。他拄着根竹竿,慢悠悠地走着,来到一个高坡上。在雨后的微光中,他见牛栏坑杜葛赛兰谷岩的半崖上,有一个绿蓬蓬、亮晶晶的东西在蠕动着,顺着雨水冲刷出的山沟泥路,慢慢地向下爬,一步一步,一摇一摇,爬到半岩石凹处就斜着身子不动了,象是个爬累了的大金龟趴在坑边喝水哩!

这和尚在山里多年,像这样的奇事他还是第一次见过。他又惊又喜,小心翼翼地顺着那条山沟泥路朝前走,越走越近,越看越明。原来是从山上流下来的一棵茶树哩!再仔细一看,这茶树枝干、叶子厚厚实实,油光闪闪。那张开的枝条错落有致,近看像一条条的龟纹,远看更像是个大金龟哩。

这和尚高兴坏了,双脚生风地跑回寺里报喜。

一进寺门,这和尚就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喜滋滋地说:“快快!龙王爷给我们寺里送来了金枝玉叶。快穿袈裟,焚香点烛去迎宝呀!”

和尚们跟着方丈出了寺门,一路上敲响木鱼磬钹,念着佛来经到牛栏坑,唱起香赞,朝神奇的茶树参拜,祷告茶神“保佑”茶树旺盛,和尚们搬来砖块,恭恭敬敬地砌了一个四方茶座,十天半月地轮流派人来看看这棵茶树,经它培培土,抓抓虫,还点上几支香烛,像供奉神灵般地侍候茶树,好让它为寺里添财进宝。

这金龟一来到人间,便受到如此的礼遇,真是人间天上大不一样啊,它需要的就是这份待遇啊,金龟可高兴了,心里暖融融的。

再说这金龟也真有眼力,它算是落到金窝里了。牛栏坑这地方,从倒水坑流来的泉水沿着岩壁渗下来,点点滴滴都浇在茶树根上,即使遇上大旱,这里还是水滴不断。那泉水还从岩壁上带来败叶腐草,堆在树兜上,日久就沤成了肥料。这里又是山垅,七分阳,三分阴,那土干干湿湿,湿湿干干,寒暖也很适宜。所有这些,正合金龟的习性,真是独得“天时地利人和”呀!金龟遇到了知已,心情顺着呐。它越长越壮实,绿蓬蓬,亮晶晶,阳光一照,越发像个光闪闪的大金龟了。后来它还被列入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哩!

为了更好的推广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山市规定所有的岩茶都叫大红袍。作为四大名丛之一的岩茶水金龟,自然也叫大红袍了。

扩展阅读

水金龟生于清末,虽身世不同,但品性上与铁罗汉犹如异性兄弟,同样以深厚的内功和刚烈的外力纵横江湖,跻身四大高手之列。

性状:水金龟为灌木型、无性系、中叶类、中生种茶树。叶呈长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质稍薄而脆,叶平展;叶缘微带有波纹,叶齿深而疏。盛产期约在四月下旬,产量中等。

工艺:水金龟的采摘和工艺都与铁罗汉相似,因为两者同属滋味较重的茶。

品鉴:干茶色泽绿褐油润且带宝色,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内质香气幽长清远似梅花香,汤色橙黄清澈艳丽。滋味浓厚甘鲜,润滑爽口,回甘快,杯底有余香,岩韵显。叶底厚,软亮匀齐,红边带朱砂色。

传说:有一年,武夷山御茶园里喊山祭茶的声音,惊动了天庭玉帝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金龟,看到凡人对茶如此敬奉,金龟想到自己长年在天庭事茶,却无人问津,气就不打一处来。“我这千年金龟还不如人间一株茶,我何不也到人间去作一株茶呢!”凭着多年的事茶经验,金龟决定去牛栏坑做一株名茶。主意一定,它便运动内功,口吐神水,武夷山顿时暴雨淋漓,金龟变成一棵茶树顺着暴雨落到了武夷山北。

这金龟算是找对了地方,牛栏坑里从倒水坑流来的泉水沿着岩壁渗下来,点点滴滴都浇在茶树根上,即使遇上大旱,这里还是水滴不断。泉水还从岩壁上带来败叶腐草,堆在树兜上,日久就沤成了肥料。这里地处山垅,七分阳,三分阴,土地干湿适宜,气候适中,正合金龟的习性,于是它越长越壮实,绿莲蓬,亮晶晶,阳光一照,越发像个光闪闪的大金龟了。

再说水金龟

“水金龟”是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产于武夷山区牛栏坑社葛寨峰下的半崖上。因茶叶浓密且闪光模样宛如金色之龟而得此名。每年 5月中旬采摘,以二叶或三叶为主,色泽绿里透红,滋味甘甜,香气高扬。浓饮且不见苦涩。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

水金龟扬名于清末,其产权归属的公案在历史上还有一段趣话。据说水金龟原长于天心岩,一场大雨把它冲到牛栏坑,双方就归属诉至法庭,经法庭判定非人力,乃自然力所为,判归后者。

武夷奇茗冠天下,水金龟属半发酵茶,有铁观音之甘醇 , 又有绿茶之清香,具鲜活、甘醇、清雅与芳香等特色,是茶中珍品。

水金龟扬名于清末,据说该茶树原长于天心岩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倾盆,致使峰顶茶园边岸崩塌,茶树被大水冲至牛栏坑半岩石凹处。兰谷山业主遂于该处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因茶树枝条交错,形似龟背上的花纹,故命名为水金龟。后来天心庙和兰谷岩为争此茶,在1919年-1920年诉讼多次,双方耗资千金,从此水金龟声名大振,列为四大名丛之一。

水金龟这款茶初泡的时候,会产生幻觉,花香四溢,仿佛误入了百花园。因为她的花香实在太复杂了。等到入口的时候,又仿佛是在品尝了冰激凌的甜腻奶香。这款茶最适合初喝岩茶的人,她非常容易入口,你很容易爱上她,也适合对口感有着细腻要求的都市新锐白领。

水金龟是很不同的。它有梅花香,岩茶的“岩骨花香”它得到的内涵最多。大红袍声名太显赫了,在这个世界上,跟名人打交道大抵是比较累的。如果某名人一再宣扬他平易近人、易于接触,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的名气还不够真得那么大,要么暂露头角,要么明日黄花;二是他平易近的那个人还有某种价值。铁罗汉不够圆滑。思想先进的人都会显得有些怪异的,然而往往成也怪异、败也怪异,真正从心里欣赏芙蓉姐姐那“冰清玉洁而又妖媚万分的气质”的人恐怕没有几个,钟楚红现今上街尚被叫做大妈,可知芙蓉奶奶以后的“红颜薄运”(倘若伊也算是红颜的话)。白鸡冠太出世了。这世界上所有的出世其实都是为了入世的,佛法僧都出世了,何来拯救众生?出世之人已成仙佛,度化只在红尘中。

水金龟是中庸的。名声不低,可是不在大红袍之上:香气和大部分岩茶的兰花香不同,可是却也得自然之韵:条索不似普洱那般肥壮,却也少了千年液输、追查祖宗三代的烦恼。

水金龟最让人喜欢的还是她的香,兰花香重在一个“幽”字,深谷藏幽然,可是这兰香顽强得很,偏偏像狐狸精幻化的美女,勾着你引着你直到深山里去把她寻着;梅花香重在一个“清”字,香得烂漫,偏又庄重,还带几分清高,“寂寞开无主”,没人欣赏也是香飘一方,香不香是自己的事,欣赏不欣赏是别人的事。所以我觉得“花香”的精髓就是自信不张扬,总有人欣赏;“岩骨”的特质就是外圆内方,回味悠长。这些,水金龟做到了。、

核心产区才有孕育其香的环境-源自武夷山半岩地区。

树种纯正才有成就香气的血统-兰谷岩原种母树无性繁殖。

精细挑选才有符合香气的品质-咿呀四爷,对夹叶为主。

精工细作才能达到香气的标准-去芜存菁,师匠加工,实力工厂

金锁匙-武夷山大红袍十大名丛系列之一

九哥阅读(9)

武夷山大红袍之金钥匙是武夷山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金钥匙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宫山前村(弥陀岩等多处亦有与金锁匙同名之树),相传已有近百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九曲溪沿岸。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有较大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

金钥匙外形特征: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平或微隆起,叶缘平,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较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黄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7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金钥匙名丛特性: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乌龙茶200k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4%、茶多酚32.4%、咖啡碱3.6%。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强鲜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金锁匙产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三仰峰,虎啸岩,一线天等处。

嗅干茶有淡淡的焙火香和甜花香,泡后嗅盖香,香气很纯很醇,具体可以用某种蜂蜜的那种清甜花香来形容,香气不高不冲不张扬,但是很细腻幽雅而且持久,口感从第三泡开始茶汤入肚不久两颊舌低即有生津,清嗓子时从喉间向口中有很好的回甘。

金钥匙当之无愧为武夷山大红袍十大名丛之一。

白鸡冠-武夷山大红袍十大名丛系列介绍之一

九哥阅读(9)

武夷山市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广武夷山岩茶在2011年规定所有的产自武夷山的岩茶统一称作大红袍,名丛白鸡冠分别属于武夷岩茶十大名丛、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同时也属于武夷山大红袍。

    白鸡冠产自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和武夷山公祠后山的茶树。其芽叶奇特,叶色淡绿,绿中带白,芽儿弯弯又毛绒绒的,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白鸡冠茶色泽米黄呈乳白,汤色橙黄明亮,入口齿颊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研究发现,白鸡冠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具有药理作用。饮用白鸡冠,通常会出现周身煦暖、手心出汗、排尿量大、身心通泰等状况,这恰恰验证了白鸡冠可调气、行气通脉的特殊功效。关于它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武夷山有位茶农。有一天,他的岳父过生日,他就抱着家里的一只大公鸡去祝寿。一路上,太阳火辣辣的,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走到慧苑岩附近,便把公鸡放在一棵树下,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拿下斗笠噼叭噼叭地扇起风来。

   还没一袋烟工夫,忽地听到公鸡“喔”地一声惨叫。他赶忙跑过去看,一条拇指粗的青蛇从他脚边一擦而过,差点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再看大公鸡,脑袋耷拉着,殷红的血从公鸡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边的一棵茶树根上。那茶农气得两眼冒火,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好在茶树下扒了个坑将大公鸡埋了,垂头丧气空着手去岳父家祝寿。

   也不知怎的,慧苑岩附近的这棵茶树打那以后,长势物别旺盛,一股劲地往上窜,枝繁叶茂,比周围的茶树高一截。那满树的叶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绿变成淡绿,由淡绿变成淡白,几丈外就能闻到它那股浓郁浓郁的清香。制成的茶叶,颜色也与众不同,别的茶叶色带褐色,它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泡出来的茶水晶亮晶亮的,还没到嘴边就清香扑鼻;啜一口,更觉清凉甘美,连那茶杆嚼起来也有一股香甜味,据说喝了还能治病。这茶树就是武夷名茶“白鸡冠”。

武夷山市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广武夷山岩茶在2011年规定所有的产自武夷山的岩茶统一称作大红袍,名丛白鸡冠分别属于武夷岩茶十大名丛、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同时也属于武夷山大红袍。
 

扩展阅读

白鸡冠的身世可追溯至明代,同样早于大红袍,但与其他三位高手大哥相比,白鸡冠则更像一个内敛秀气的小弟弟,没有浓烈的脾性,没有力拔山兮的气势,但其以柔克刚,于清风细雨中见杀气的鲜明侠性却丝毫不亚于几位大哥。

性状:白鸡冠为灌木型、无性系、中叶类、晚生种茶树,叶呈椭圆形,老叶色深绿i叶缘略向面翻,叶尖略钝;锯齿密而钝;叶肉隆起,主脉粗而显。幼叶淡绿,与浓绿色老叶形成明显的双色层。盛产期约在四月下旬。原产于武夷山天心寺后山金鸡洞。(另一说在隐屏峰蝙蝠涧。)

工艺:今年的白鸡冠从5月20日左右开始采摘,由于发芽率不齐,一般春茶会采两次,时间间隔在5天左右。因为白鸡冠属清香型的茶,相对于其他名枞,滋味比较单薄,叶底和干茶观赏性好。因此白鸡冠的焙火一般不会焙足火,大多数人只用木炭焙7个小时左右。

品鉴:白鸡冠的干茶不像别的武夷岩茶那样焦黑,而是灰褐中有隐隐的黑绿,但以灰褐为主。条索也不像别的岩茶那样粗壮。汤色也和别的武夷岩茶不一样。不是武夷岩茶惯常的琥珀色,而是明艳动人的金黄色。滋味幽香清醇似兰花香、喉韵甘冽,饮后满口生津,岩韵显。舒展开的叶底黄中透绿,绿中泛白,叶芽弯翘着,又有白茸隐隐其上,形态优美。

传说:相传明朝年间,武夷山慧苑寺一个叫圆慧的僧人从一只山鹰嘴下救下一窝小白锦鸡,但雌白锦鸡因与山鹰抵抗,伤势过重死了,僧人就把白锦鸡埋在茶园里。

来年春天,埋白锦鸡的地方长出一株奇特的茶树来,叶子淡淡的,绿中带白,叶子片片往上向内卷起,形似鸡冠。僧人把茶叶采下带回庙里精心制作,从此视为珍宝。

一年,建宁知府带着眷属游览武夷山,时正值盛夏,他的公子突然腹痛难忍,圆慧得知此事,拿出视为珍宝的茶叶泡给公子喝。一会工夫,公子的肚子就不痛了,知府惊讶之余也上前啜了一口,只觉口中留兰香,周身凉爽,暑气全消,实在舒服。知府问圆慧这茶叫什么名字,圆慧想起埋锦鸡的事,便笑答:“白鸡冠”。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23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