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正山小种-茶汤里的桂圆味

九哥阅读(6)

近几年来,武夷山许多茶叶企业纷纷在闽南落脚,到处都可以隐约见到武夷山茶叶销售店。这不禁引起人们的揣测:铁观音的大本营闽南,是否将迎来一阵“武夷风”呢?本文,我们将武夷山世界红茶始祖———正山小种,向网友们作简要介绍:
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英文名:Lapsang Sauchong black tea)是世界红茶始祖.原名为WUYI BOHEA。即武夷茶(福建武夷山区出产的红茶),是红茶(Black Tea)中的优秀品种,以独特的松烟香和桂圆汤味而著称。仅产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中心地带。

 

红茶中精品:前景广阔
  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认为,正山小种是我国茶叶中为数极少的自然保护区内生产的茶叶品种之一,价值独特。正山小种红茶的价值,一是历史悠久—从17世纪开始,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的上层社会一直是很受欢迎。二是近几百年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很小,正山小种红茶才能得以延续了原有的品质和韵味,难得。更可贵的是,基本可以肯定,正山小种红茶就是世界红茶的始祖。
  “正山小种红茶是茶中精品。既然是精品,就要走”以质取胜”的道路。”骆少君说:“为什么质量上乘的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不占优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运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山小种红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让消费者认识、让市场认识是当务之急。”
茶人张天福认为,正山小种红茶完全有希望做大,也应该做大;一旦上了规模,正山小种红茶这种全国,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茶叶种类,必将成为福建茶叶的骄傲。

 

工艺精湛韵味独特

 

据我们了解,正山小种红茶的采制工艺大体可概括为:采摘—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炒)—复揉—熏焙—筛拣等过程。由于没有添加任何其他的成分,又能制作出独特的桂圆味,所以正山小种对工艺过程中几个涉及环节的技术性要求非常高。
正山小种红茶成品:外形条索肥壮(精制的小种红茶有经过切碎工艺),紧结圆直,色泽乌润;带松烟香,香气高长,泡水后汤色红浓,滋味醇厚,带独特的桂圆汤味。在强调回归自然、注重健康的今天,赢得了众多茶人的喜爱。
  据专家介绍,正山小种等级评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干茶香越浓烈越好,茶汤越顺滑越好,用透明杯盛装迎光而视,茶汤中悬浮的茶毫越多越好,越好的茶叶,其叶底也越发红亮。

生长环境得天独厚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制定的《原产地保护标记管理规定》,正山小种的原产地初步界定范围为:东经117°38′6′′至117°44′30′′,北纬27°41′35′′至27°49′00′′之间,方圆50平方公里,东至麻栗,西至挂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关。
正山小种茶叶园散布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黄岗山山麓,平均海拔1200~1500米,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8摄氏度,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仅为0.026%。其具有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雾日长等气候特点。这些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为正山小种红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作为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乃是我国特有红茶品种和传统出口商品,以味浓而醇厚,带纯松烟香气,似桂圆香汤味而享誉海内外。其产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中国武夷山桐木地区。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崇安县令陆适著《续茶经》云:“武夷茶在山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其最佳者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 … ”这里的小种,就是指产于中国武夷山桐木一带的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

  正山小种冲泡方法

 

建议使用大壶或大杯冲泡,我个人是用白瓷杯和玻璃杯,这样会更好地保持它的香味和滋味。有些茶,待茶汤冷后会出现苦味或涩感,而上好正山小种茶汤冷后,却会有甜味润口,且有耐泡、再浓也不苦的特点。茶具选用红茶茶壶茶杯组泡,杯子选用白瓷杯或玻璃杯。采用工夫泡法也可,但要用瓷类盖碗或玻璃组具。因为玻璃杯和瓷杯口大,属口开放型,而且杯壁保温性好,散热均匀,常用于冲泡红茶。将杯具洗净暖热之后,即将5克红茶放入白瓷杯中,然后冲入90度水,10秒左右出水,先闻其香,再观其色,然后品味。一杯茶叶通常可冲泡8~10次,与乌龙茶的功夫泡法基本相同。

 

几种红茶新饮法

 

牛奶红茶:将茶叶放入壶中,用沸水冲泡,浸泡5分钟后,再把茶汤倾入茶杯中,加入适量的糖和牛奶或乳酪,就成为一杯芳香可口的牛奶红茶。
  冰红茶:将红茶泡制成浓度略高的茶汤,然后,将冰块加入杯中达八分满,徐徐加入红茶汤。再视各人爱好加糖搅拌均匀,即可调制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冰红茶。
  茶冻:白砂糖170克,果胶粉7克,冷水200毫升,茶汤824毫升;先用开水冲泡茶叶后,过滤出茶汤备用;然后,把白砂糖和果胶粉混匀,加冷水拌和,再用文火加热,不断搅拌至沸腾;再把茶汤倒入果胶溶液中,混合倒入模型(用小碗或酒杯均可),冷凝后放入冰箱中,随需随取随食。茶冻是在夏天能使人凉透心肺、暑气全消的清凉饮料。
 泡沫红茶:用红茶、冰块、果酱、糖水,先用开水冲泡红茶,过滤出茶汤备用;用调酒器放入冰块至八九分满,加入糖水,再加红茶汤,拧紧瓶盖、上下用力摇晃,利用冷热冲击下急速冷却的原理产生泡沫,摇至冰块溶化即可倒出饮用。
  皇家奶茶:红茶、清香型高品质高度数洋酒、方糖、牛奶,先用开水冲泡红茶,过滤出茶汤备用;用汤匙盛8分满加一块方糖,点燃方糖约一分钟倒入奶茶杯,加入已冲泡好的红茶汤,再加入大概4毫升的纯牛奶,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武夷岩茶的焙火技巧

九哥阅读(9)

 

影响武夷山岩茶的品质与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如产地、品种(名丛)、气候(天气)制作技艺等等,而制作技艺中的烘焙最为关键,它会影响到武夷岩茶的品质与风格。虽然烘焙无法取代其他原因,但成就“岩骨花香”的那几道“火功”最为重要。大多数品饮者多认为岩茶有火香味、焦糖香味,这就是通过合理的烘焙而呈现的独特香味。

武夷岩茶的精制工艺中包括拣剔、分筛、风选和焙火等四个工艺,其中以焙火工艺最为关键,技术性最强,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香韵的关键工艺。烘焙的目的是除去多余的水分和杂味,紧结外形,增进茶叶的色、香、味。也就是说,热力烘焙,可以使茶叶外形逐渐紧结,水分也会慢慢消散,这样就会让茶在保存中较慢氧化,使其易于保存。烘焙是乌龙茶精制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做茶师傅常说的“茶为君、火为臣”就精辟地指出火功的重要性。利用焙火的火候可以改善茶叶的香气、滋味,去除青臭味及减轻涩味,从而使得茶汤芳香甘润。用火的力量改善茶的本质,质量。也就是说烘焙技术是改善质量或延长贮藏寿命及满足消费市场口味需求的关键技术。毛茶香高清纯,滋味鲜爽,而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

目前,武夷岩茶的烘焙方式有多种。如采用传统炭焙、焙茶机、电焙笼等。

传统炭焙就是将一定量的茶叶放置于竹焙笼内烘焙,利用燃烧木炭发热方式所产生的热度,长时间烘焙。其操作过程繁复,包括炭焙起火、燃烧、覆灰、温度控制等几个步骤:将茶叶装满至八成,烘温为60°~120°,全程为2小时~10小时不等,视需要而定,最长的需十几个小时。前1小时左右不加盖,而后可采用半加盖和全加盖等方式烘焙,并根据采用的烘焙温度而间隔不同的时间翻动焙笼内的茶叶,增加茶叶的受热面积,达到平均受热。切记防止温度过高而破坏茶叶表皮。

武夷炭焙制茶,考究的是制茶人对茶性的了解。在电子机器尚未发达时,都是利用木炭来焙茶,而炭焙的技术完全是以“经验”累积来的。在烘焙茶叶的过程中,时间、温度、定温等问题都难以控制,长时间碳焙稍有不慎则可能错失茶叶最好的表现时机。

用传统炭焙方式制作的岩茶风味独特,茶汤很亮丽,像涂有一层茶油。茶汤劲道连绵,后劲足。茶底韧性好,不易断。

焙茶机烘焙就是利用电热丝加热,靠热风传导进行烘焙,其传热方式基本上完全属于传导加热:将茶叶平均放置于机器内各层的架子里,利用定时、定温的方式来焙茶:电焙笼烘焙则由早期炭焙延伸而来,将热源改为电热丝加热,炭焙与焙茶机(烘箱)相比较,两者俱为传导方式加热。将焙笼放置在一个类似电磁炉的加热器上,利用电炉所产生的电热能,经过加温来调节温度,其余的步骤与木炭烘焙方式相同。

在焙火上,武夷岩茶根据茶青焙火的程度可分为轻火、中火、高火三类。所谓焙火程度是指烘焙时间的长短及温度高低综合而言,其相互联系作用,火功的高低,主要还要看茶汤的表现。一般而言,60°~90°适合焙制清香型口味的岩茶,80°~120°适用焙制烤香型岩茶,100°以上适用于焙制炭香型岩茶以及变味、有杂味、含水量高的茶叶。

清香型岩茶(轻焙火)的表现特点是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但稍带微涩,品种特征明显且易鉴别。汤水橙黄至黄色,较淡。叶底鲜活,卖相好,三红七绿,赏心悦目,但韵味较弱,香气与传统型(中、足火茶)相比不耐储藏,品质易变。传统型岩茶(中、足焙火)的特点是制作时发酵程度适度(半发酵),焙火程度中、足火。其香气浓郁而平稳,杯底香(挂杯香)好。上品带有花果蜜糖香。滋味醇厚、顺滑,岩韵强而耐泡。茶性较温和、不伤胃。叶底相对无卖相,大多是起“蛤蟆皮”,没有太多欣赏的价值。保管妥当的话,储存时间较长。如果是陈放饮用,必须使用此类岩茶。

武夷岩茶的焙火是有很多方面影响的,除了青叶的持嫩情况外,就是茶师们常说的“看茶焙茶”。通常焙火的轻重按毛茶叶品质优劣来分,品质高的茶叶焙火温度宜低,焙火时间略短,方能保留香味;品质中下者,则温度稍高,时间稍长,让滋味较为醇厚。武夷岩茶的烘焙技巧并非一成不变,除了爱心、耐心、细心,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学习。

另外,现今武夷岩茶的常常依据消费市场导向决定焙火程度的。茶叶应焙火至怎样的程度(火候),即应采几度烘焙,烘焙时间多久,基本上很难有一定论的。只有取决于消费市场之需求,再决定焙火程度才是最佳的选择。如今武夷岩茶市场火爆,消费者的口感也各异,千姿百态的武夷岩茶满足了各个层面的受众。

喜欢岩茶的朋友千万不要片面追求“高火”,一味追求火功高低,往往遇见的是“病火”茶。火温过高、吃火较急的茶,多带焦味,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黄黑色,茶汤浑浊,叶底全部或部分炭化,久泡叶片也不会舒展开,不适合饮用。

一般来讲,不同产地的原料茶叶决定了品质的高低。不同产地的茶叶不可能通过统一方法烘焙就能得到同一的结果,即使用炭火焙制也不可能。只能根据不同产地原料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温度、时间来灵活掌握烘焙,达到各自最佳的效果。正岩、老枞或许在青叶内质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经验丰富的茶师耐心雕琢,恐怕就如璞玉一般,暗淡无人睬。武夷山是茶的王国,那里的茶在经过数千年积淀,幻化出其千姿百态的绚丽姿色。又怎可能一言以蔽之?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烘焙技艺确有独列之处。希望茶友们在品鉴中,体验这既传承又创新的奇妙工艺带给我们的美妙感觉。

武夷岩茶香高幽雅,滋味醇厚,色泽油润,回味甘甜,耐于冲泡。火功是促进武夷山岩茶汤叶醇厚、耐泡、香韵崭露的关键性工艺。武夷山精制乌龙茶火功的掌握应沿承发扬传统工艺,重视和研究烘焙工艺要素以,提高优质乌龙茶的品质。

烘焙在茶艺的深度定位

1.茶叶的 烘焙在茶艺的定位之认识

2.『茶汤之美』是茶艺表达的首要呈现,在座的先生小姐:如果你是从事茶叶买卖,不论你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形容、强调你的茶如何的好,总免不了要冲泡,让被推介者从茶汤中体悟。如果你是茶馆业经营者,投入了大把资金,请人设计了优美的茗茶环境;寻得名师,学得一套完整的冲泡手艺,搜集了各名家的品茗器具,走访各山头茶区买回各式茗茶,最终还是要能冲泡出好的汤头,来彰显你前面的用心。所以说『茶汤之美』是茶艺的首要呈现,而且人人都希望拥有(1)香气扬 (2)水重滑 (3)韵醇美的境界。

2.含有好茶汤的茶品,其取得基本上应从:

1.正确的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来取得优良的茶菁原料。

2.制茶技术的精进,钻研来加强下项(3).的能力。

3.在制程上要有周详的规划与精准的掌握,来取得能冲泡出优良茶汤的茶品,但前三大工程难如愿的主、客观因素:

1.天候不佳:茶从茗芽到采收,其天气特性,是希望从潮湿转而干燥,茗芽前的土 地,要有足够的水分溶解肥料,以供吸收。不下雨,施不了肥。养份,水分不足,芽生长不均匀,到采收期就形成公孙叶,不利制作。或是适采期间,天公不做美雨一直下,等雨停时茶菁已老,亦不利茶菁;就算茶菁未老,但日照不足,未能有充分的光合作用;形成中看不中用的茶菁亦不利。另有人为的无可奈何的。大家都知道午时采最好,但台湾工资这么高,一大早就得采。每天中这段早采茶菁较难有好的表现。

2.制作场所不当、及设备缺失与不足:用地取得困难,虽知不当,勉为其难的结果、经济考量,凑合凑合;信息不足、判断错误等也加深了制好茶的困难度。

3.人为疏失、体力不济等:如何管理茶园、如何制作好,茶茶改场皆有开班传授。然对「看茶做茶」的意境体会上的有不足之处(有如佛曰不可说),而产生规划空间容量、设备产能、人力瓶颈的清楚认知等)草率执行与掌控即陷于杂乱无章,影响结果。

2.茶叶品质缺点的一些现象(针对半发酵茶)

1.菁味:主要源自制程中萎凋不当所致,尤以日光萎凋,更是半发酵茶的整个制程上,扮演着承先启后的关键;不足或不均都会产菁味。其原因有:

1.天气因素,如阴雨天、飘雾、无日光气温低、晚菁回厂太晚等、无法进行日光萎凋。

2.摊菁太厚,翻菁不匀,形成萎凋不平均。

3.作业者没有掌握茶菁特性,致使萎凋不足。

4.利用热风机萎凋不当。

更严重的有摇菁过度、炒菁不足等其成品已不只是菁味而已,应称为『菁腥味』了。

2.苦味:在半发酵茶中苦味是无可避免会存在的,只是程度与性质的不同。形成的原因为:

1.杀菁不足,内含物质无法转化。

2.季节因素,温度高、日照强的季节里所采的茶菁较苦。

3.品种特性,通常大叶种较小叶种为苦。

4.菁叶成熟度,通常嫩叶较苦。

5.另有土壤、施肥、树龄、茶园管理等皆会有影响。

一般茶业从事者,较常将苦味分成两类,意即可转苦为甘的『活苦』与久苦不退的『死苦』。

3.涩味:它是茶叶里最讨人厌的味觉。但它对茶的品质与疗效,却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涩为在半发酵茶的范围里与菁、苦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程度与性质上的差异而已。其形成的原因亦大致相似。从业者有把他分成可化退的『涩』,与久涩不退的『咬舌涩』。

4.闷味:此味与先天无关,纯为制程上的疏忽与不当所致。原因为

1.杀菁处理不当,如温度、低时间长、数量多、转速慢发散不适当。

2.柔捻至初干尖的处理不当:如未及时解块摊置、摊置太厚、摊置太久未予初干处理等。

3.团揉与复火过程得处理不当。如复火温度太高,未及时解块,解块的散热及挥发水分的功能未达。茶球大量堆积,堆放时间太长等。

5.陈杂味:形成原因以储存不当为最,如储容器破损;空间的温、湿度过高;环境污染;受到阳光照射等。如果毛茶干燥度不足,或太慢收入容器等,更加速其陈杂味的产生。设若无前述问题,一般半发酵毛茶,其稳定时间亦不会很长。因时间而产生的氧化作用,都会使茶产生质变。影响质变的原因:温度、水分、氧气、光线

3.茶叶烘焙的理论基础,视茶叶成分中氨基酸、单糖及双糖类,在受火过程时所产生的『脢纳反应』现象。而烘焙茶叶即是视茶叶的水(水分)、质(主果胶质)、量(重量),透过烘焙器具的风(风门)、火(温度)、时(时间)的互动关系,寻找并掌控梅纳反应到所需要的涩、香、味。人在此的地位视是作先期的过程曲线规划其重点在:

1.内在的水与火的同步及茶叶的平均受热度和流程重点的检视点。

2.毛茶现况的判定与目的的需求确认

3.规划合理的烘焙流程曲线。请参考下图

·烘焙流程示意图之解说:

此图将整个流程分为六大阶段–o 舒展:从 1. 至 2. 间,为烘焙预备的”舒展”,其主要功能除了先排掉表面杂味外,执行首重在如何使茶均匀的受热,其阶段的多寡,视 1.~2.的温差大小而定。 o分解: 2. 至 3. 的温度提升是为使已舒展的平和状态的茶,产生较大的层压,与水的活泼度,以利3.至4.的排清功能。

o排清:在此位置,尽最大可能的将”陈”、”杂”透过水的导引,排出体外(”体外”意指茶体与机体)。

o烘焙:视目的的需求,选择所需温度,先期尚需注意前段未尽的陈、杂排放;

后期以所需火候程度无注意重点。

o冷却:与烘焙点较低的一个阶段烘焙,较能使茶叶内部较难移动的叶脉、茎的水分,移转到叶肉部,再平均分布。

o静置:茶叶经过2.~5.之间较高温的过程,各结构会比较凌乱。虽经6.阶段的盘整已有改善。如能再加7.的静置到常温的疗伤,应会有较佳的表现。

网友关于武夷岩茶的焙火工艺的讨论:

岩茶的精制焙火也称炖火,吃火。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滋味,去除青味、杂味、苦涩味,产生火功香,使茶叶耐泡,汤色加深,滋味醇厚,改善武夷岩茶特有香韵的关键工艺。精制工艺的焙火犹如初制工艺的做青,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火功掌握一般高档茶宜低火功,低档茶宜高火功,主要追求火功香。

喝茶上火吗?

2015-11-20 15:02

吴正睿
呵呵,我觉得喝茶败火。

2015-11-21 03:53

烟斗
喝陈茶降火。而新茶刚焙完火火气较重,需放置一段时间后方能去除火气。

2015-11-22 15:55

南苑茶叶
 

碳焙与电焙、链板焙的区别

碳焙的茶:

(1)香型好,能保留原有的花果香(足火焙后香气越放越高),并有碳香味;(2)耐储,火功较足的茶(不论高低)都不易返青或变味。

电焙是指用电烤箱烘焙,链板焙是指用烘干机烘焙。两者焙茶的特点是高温短时,温度一般在110-150度,时间为2-4小时(足火茶一般都是面火),香气易焙走,走后不会回。若用低温长时烘焙,则茶叶吃不进火。

高档武夷岩茶一般都是用碳焙

 

2015-11-26 01:30

侯总
可否两者相结和,搞个碳链板焙,纯属外行,可笑的话,不复删去.

2015-2-6 12:49

cf8851503
不知侯总的那些茶是碳培的?我想目前很多轻香型的应当不是碳培的吧?
2015-2-8 10:39
chbw
 

以下是引用chbw在2015-2-8 10:39:04的发言:不知侯总的那些茶是碳培的?我想目前很多轻香型的应当不是碳培的吧? 

2015-2-9 00:03

侯总
 

以下是引用侯总在2015-2-9 0:03:07的发言:我所的茶叶都是用碳焙的。清香型的岩茶只是稍微的走水焙一下即可。

 

2015-2-10 20:34

茗客
 

 

当然是木炭啊!我们这可是贫煤区啊!可不像你们山西哦!

 

2015-2-10 20:54

南苑茶叶
这下明白了,现在喝岩茶,非常喜欢岩茶的火香味,感觉到很独特,很舒服!

2015-2-13 10:07

chbw
 

岩茶的焙火工艺是现在世面上别的茶所没有的!!

独特的火功香夹杂着花果香,让人感觉都快要醉了,喝了肯定舒服的!!!

 

2015-2-13 10:33

乌龙鱼
 

难道火功也能品尝出来?

 

2015-3-9 19:53

soulbringe
 

以下是引用soulbringe在2015-3-9 19:53:14的发言:难道火功也能品尝出来?

 

2015-3-9 21:24

乌龙鱼
 

是的,不过如果刚接触岩茶不那么容易接受这火功香,习惯了就会喜欢上了。

 

2015-3-9 21:46

南苑茶叶
 

以下是引用南苑茶叶在2015-3-9 21:46:43的发言:是的,不过如果刚接触岩茶不那么容易接受这火功香,习惯了就会喜欢上了。

 

2015-6-6 00:59

大茶壶
再喝慢慢品就成瘾

2015-6-6 03:16

huiyan72
 

以下是引用huiyan72在2015-6-6 3:16:34的发言:再喝慢慢品就成瘾 

2015-6-6 15:01

乌龙鱼
 

以下是引用乌龙鱼在2015-6-6 15:01:05的发言:上瘾了,就戒不掉啦!!! 

2015-6-6 18:21

草茶
我还需要继续努力哟!

2015-6-6 18:23

大碗茶
 

以下是引用大碗茶在2015-6-6 18:23:22的发言:我还需要继续努力哟! 

2015-6-6 19:05

乌龙鱼
 

以下是引用大茶壶在2015-6-6 0:59:26的发言:是的,喝掉我一斤多,才习惯起来! 

2015-6-6 19:30

大茶壶
五在当家?我只有三大,岩茶,单丛,铁观音

2015-6-6 21:05

我喝铁观音
 

以下是引用我喝铁观音在2015-6-6 21:05:19的发言:五在当家?我只有三大,岩茶,单丛,铁观音 

2015-6-7 03:21

大茶壶
广东人喜欢苦丁茶的一般是热底的人,用苦丁茶去火,你不会也是吧

2015-6-7 13:12

草茶
 

以下是引用草茶在2015-6-7 13:12:33的发言:广东人喜欢苦丁茶的一般是热底的人,用苦丁茶去火,你不会也是吧 

2015-6-7 14:06

大茶壶
 

请教侯总,高档茶的低火是指的低温焙火么?用木炭焙火温度控制如何实现呢?所谓低火和烘焙时间有没关系?

感觉低温长焙能让茶叶吃透火,象文火烤肉一样的道理.但低温短焙是不是更能保住香气和鲜爽感,却容易出现返青现象?

还有焙火能消除涩味.苦味也能消除么?已经制成的茶品如果还有明显苦味,放置一段时间后这苦味能化掉么?

呵呵,不小心成问号先生了

 

2015-6-20 02:08

移步皆美景
 

待侯总有空时再慢慢回你了,呵呵!

 

2015-6-20 14:32

南苑茶叶
 

以下是引用移步皆美景在2015-6-20 2:08:02的发言:请教侯总,高档茶的低火是指的低温焙火么?用木炭焙火温度控制如何实现呢?所谓低火和烘焙时间有没关系?

感觉低温长焙能让茶叶吃透火,象文火烤肉一样的道理.但低温短焙是不是更能保住香气和鲜爽感,却容易出现返青现象?

还有焙火能消除涩味.苦味也能消除么?已经制成的茶品如果还有明显苦味,放置一段时间后这苦味能化掉么?

呵呵,不小心成问号先生了

 

2015-6-20 23:01

九曲
 

以下是引用移步皆美景在2015-6-20 2:08:02的发言:请教侯总,高档茶的低火是指的低温焙火么?用木炭焙火温度控制如何实现呢?所谓低火和烘焙时间有没关系?

感觉低温长焙能让茶叶吃透火,象文火烤肉一样的道理.但低温短焙是不是更能保住香气和鲜爽感,却容易出现返青现象?

还有焙火能消除涩味.苦味也能消除么?已经制成的茶品如果还有明显苦味,放置一段时间后这苦味能化掉么?

呵呵,不小心成问号先生了

 

2015-6-21 01:42

侯总
 

简单,明白,透彻。不服不行,对侯总的景仰与帖俱增!

 

2015-6-21 02:10

九曲
好,明白

2015-6-21 12:34

我喝铁观音
 

以下是引用侯总在2015-6-21 1:42:49的发言:  火功的高低是烘焙的温度和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才有一定的火功。在一定范围内,高温短时和低温长时都是低火;高温中时和中温长时都能达到中高火。木炭的烘温是靠盖灰的厚薄来调节的,而高低、长短都有个度,这些都是实践经验,就象做青技术一样,大家了解一下即可。低温短焙只能烘干茶叶(清香型、易返青),要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才能吃透火。焙火能改变苦、涩味和醇厚度,但不能完全消除,(事实上是内含物质的转化)苦、涩味与其他滋味的比例适当时,苦涩就体现为厚重。焙火后,随存放时间的延长,火功的高低和滋味都会逐渐改变(退火、醇厚、回青),苦涩味也会改变(高火茶苦涩味会逐渐减轻、低火茶苦涩味会逐渐增加)。

焙火“轻”与“重”是指操作;火功“高”、“低”是指结果。并非指温度和时间。你们所说的高火茶,就是制茶人说的足火茶(制茶人说的高火茶是指火功过高的病茶)。“面火”是指茶叶刚焙好就喝时很明显,放一段时间再喝时就会消失掉的火功味称为“面火”。(一般过十几天就明显下降,一两个月后就消失)。

“若用低温长时烘焙,则茶叶吃不进火。”——因温度太低,只起烘干茶叶的效果,而起不到吃火的作用,烘过的茶叶内没有明显的火功,所以说茶叶吃不进火。

 

 

2015-6-21 12:56

乌龙鱼
 

钻进了牛角尖儿,一时转不过身来。

高档茶的文火慢炖(低温长时)为“低火”?也即制茶人讲的不“足”?

 

2015-6-21 14:32

九曲
 

以下是引用九曲在2015-6-21 14:32:09的发言:钻进了牛角尖儿,一时转不过身来。

高档茶的文火慢炖(低温长时)为“低火”?也即制茶人讲的不“足”?

 

2015-6-22 19:26

侯总
嘻,象我们说是用文火煲老火汤

2015-6-22 23:14

草茶
 

听说陈茶过几年要拿出来复焙,这工艺是否和一般的焙火类似?还是相对简单些?

如果有复焙的问题存在,个人收藏岩茶就不能像普洱一样一直存放下去了,好可惜!如果自己可以到时候简单拿出来复焙就好了(比如说用微波炉?呵呵,异想天开了)

 

2015-6-22 23:21

岩瘾
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学问

2015-6-22 23:21

soulbringe
嘻,拿到微波炉去焙一下

2015-6-22 23:30

草茶
低火,1分钟?

2015-6-22 23:34

soulbringe
 

估计家庭用微波炉来代替焙火是可以的!!

我也在想这个问题,等我回家后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试验!!

要是找到了好办法,一定马上拿出来分享!!!

 

2015-6-22 23:45

乌龙鱼
 

我以前用微波炉烘培过铁观音,烘配后苦涩味减,香气有所损失,但茶汤比较顺滑,香甜,有淡淡的奶香。不过岩茶倒没有试过,呵呵。。。

找个时间一定试一试!

 

2015-7-21 13:04

chbw
 

我也一直在想用微波炉焙岩茶,但一直没做实验,兄弟做了后记得一起来交流下啊!!

 

2015-7-21 20:02

乌龙鱼
学习学习再学习!

2015-8-8 23:46

武夷岩茶茶痴
 

希望能补充上炭焙的图片,这样理解起来会直观一些。

 

2015-3-18 20:36

闲筝
最近在茶叶市场找了几种岩茶回来,感觉总是焦烟味一直压着茶香.而那种清香型的花香不错但根本无韵.请老师给讲讲

2015-4-15 03:11

雁南
焙火——技术活

2015-10-27 22:21

snidt
支持传统工艺

2015-11-17 22:32

snidt
这个问题,还待高人回答。

我倒是觉得,岩茶的岩韵主要取决于其生长的环境,也就是‘环境特征’,焙火高低并不能增加其韵。火功高的茶,茶汤的顺滑和厚实感强些,但初接触,往往不适应他的炭火味(应该不是焦烟味,除非是焦条)。

也搬张凳子,等老师解答。

2015-11-23 09:39

竹影
改天我也试试微波炉焙火

2015-11-23 09:40

竹影
刚才又看了侯总关于岩韵的帖子,又有收获,也许可以回答47#楼的问题。侯总说‘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可见高火功的传统岩茶能更好的体现岩韵。建议看看该贴http://www.cn-home.cn/viewthread.php?tid=9&extra=page%3D1

本帖最后由 竹影 于 2007-11-24 09:39 编辑 ]

2015-11-24 09:37

竹影
请问,如何鉴别焙火不足和焙火过头,谢谢

2015-1-5 00:51

送鱼
好想看下传统焙火工艺

2015-5-2 13:18

超越
论坛里有关于传统焙火工艺的一些图片,我找找!

2015-5-2 22:20

竹影
ok

好幾個問題分次問一下
首先這裡電培的有提到溫度
但是炭培呢???

還有如果電培的也改用低溫70~80C 長時間
也會很容易返青嗎???

還有很多茶不可能一次培好
培的中間 通常休息幾天呢???

晴天培和雨天培的分別通常在那裡???

2015-7-18 01:53

spbidiot
a

这个问题好专业,看来要等专业的制茶人士来回答了。

我觉得电焙茶有测温热电偶和温度显示仪加温度控制器,所以他的温度显示比较直观,所以比较方便给出。而炭焙茶的温度控制更多是通过盖灰厚度来实现,更加依赖焙火师傅的经验和对茶品的了解,温度不能那么直观的给出。虽然近年也有人使用红外电子测温仪辅助控温,但和电焙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
炭焙较电焙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炭焙的渗透力强,可以焙透并保证上下火功一致。而电焙的渗透力则没有这么强,常会发生底部火功已经达到要求,而顶部却还没有的现象,会造成上下不均匀。

焙火主要是要求茶叶吃透火,火功透了就不易反青。如果吃火不透,则只有面火,面火退后则极易反青。焙火时间的长短也要根据茶叶的品种和山场特点来调整,故会分几次焙,防止焙焦,直到达到要求。多次焙火中间休息几天并无明确规定,可根据前次焙火的情况,焙火要达到的火功程度以及工作安排、销售计划而定。

至于晴天培和雨天培,如果我制茶,不是万不得以,我雨天就不焙了。
2015-7-18 18:21

竹影
太专业了

2015-7-18 18:25

ccf-tnt
俺说说自己的观点:
1、炭焙也是要有温度的,应该是在50~80度之间。
2、电焙用的是烘干机,如果用慢档之70~80的温度长时间烘焙,且不论所成的烘炖效果如何,但用电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如果这样浪费资源,估计那机械烘焙也就失去了意义。
3、如果是烘焙精制,大多是不间断地完成的,烘干机占用着岂不是浪费?
4、南方本来就高湿度,烘焙在室内进行,晴雨天影响不大,关键是烘焙完成之后的放置。

2015-7-18 21:48

兰衣
兰衣兄够研究

2015-7-19 09:38

天水茶
来学习了

2015-7-19 11:44

善忆
哪里哪里,一家之言,诸位切莫当真。事实上现在的大多数好茶都是先电焙、后炭烘。来灌水了

2015-7-19 14:51

兰衣
上善若水,灌水有益

2015-7-19 16:35

善忆
水份太多了,焙不干哦

2015-7-19 16:38

兰衣
俺不是製茶的,是茶客,但聽到的與蘭衣兄所述有些出入
1.炭焙應該可以達到更高溫,可到180C以上
2.高溫低溫應該跟茶葉有關,高溫猛烘可能會有焦味,台灣現在這種茶不少
3.焙火是分次漸進的,焙完一次要讓茶休息回潤(台灣這邊講回潤,不知閩北是用哪種稱呼?)作用可能是吸點水份 然候再焙,回潤時間有達數天,所以
不是不間斷的完成. (當然只為乾燥,只焙一次的不算)
4.閩北跟閩南溫度有差很多嗎?下大雨這邊也是不焙茶的..(我猜是溼度影響比較大?)

2015-8-1 17:59

nmrfarm
我不是做茶的,所以我也不知道闽北管‘回润’这一工序叫什么!但从我的理解则是一次焙火刚完成时,茶叶所表现出的火功并不是其真实的吃火程度,而需放置一段时间,让浮火和虚火散去后,然后才能准确判断其真实的火功程度,以便为下次焙火提供依据。
就如我专业中对钢材的拉伸,其伸长的变形包括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是不可逆的,而弹性变形是可以恢复的,放置一段时间(我们管这叫时效),让弹性变形恢复后,这时的变形量才是真实的变形量,时效完成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机械加工。

2015-8-1 21:47

竹影
台灣這邊
“回潤” 這動作有的師傅有時要數個月
不管是飲用還是再焙

2015-8-2 01:22

spbidiot
具体要放置多长时间应该会和茶品及初次焙火的程度有关,不同的茶品焙火后放置的时间也应该会有所区别。
对商家而言,一般不会一开始就把所有茶焙到足火,目的就是在放置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茶的品质,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可以在以后的制作中,有多种火功风格的选择。而焙足火后,茶叶的风格就基本定型了。

2015-8-2 10:47

竹影
俺也不是制茶的,也算不上茶客,俺偏偏就是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的那类人 呵呵,开一个玩笑。
首先想说一点的是:闽北乌龙和闽南乌龙、台湾乌龙的差异比较大的。还是逐条与nmrfarm兄交流:
1、炭焙可以达到高温180,电焙更高都可以,但没必要、也不应该用这么高的温度--操控性的要求使然;
2、您说对了,乌龙四大流派都有急火茶,但不是主流;
3、所谓“回润”,真正的目的在于让茶叶梗脉中的残留水份重新分配到叶片中,为的是再次烘焙时降低茶叶的含水率,有利于茶汤的口感的提升和茶叶的贮藏;
4、有差异是正常的,前期工艺的不同,后面当然也不一样。

顺便再说一次:下次您再发繁体字的帖,兰衣不回了,因为懒---看繁体和看紫砂壶的底钤篆一样很累的。
2015-8-7 09:57

兰衣
兰兄解释请解释一下.

2015-8-7 10:07

ccf-tnt
坐沙发听课~~~~~~

2015-8-7 12:40

善忆
首先要意识到,这种高温急火茶是不好的,正常情况下出现这样的茶,往往是工艺失误的结果;当然,也不排除赶货时的牺牲品质换效益的趋利行为;还有就是迎合少数特殊口感的顾客需要。

2015-8-7 15:56

兰衣
学习了,

2015-8-7 17:10

ccf-tnt
有人问火功的问题,把这帖顶出来好了

2015-9-5 15:44

兰衣
武夷岩茶的实际焙火温度与nmrfarm听到的有些出入:岩茶精制用烘干机烘焙的温度一般在150-170度,极少数达到175-180度;用电烤箱烘焙的温度一般在110-150度;温度高低主要取决于成品茶火功的要求和烘焙时间。炭焙的温度就要看以测定那个位置的温度了:焙心温度高于茶叶温度,焙心温度一般为100-140度;茶叶温度一般为80-110度。如果是测定炭火温度就有两百多度了
2015-9-6 00:50
只爱正岩
好贴 学习!

2015-9-7 14:27

光风霁月
程姐说的没错,温度的测定点不同,测量结果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都是指茶叶的温度。炭火自身的温度也就是取平均值,因为它高的时候有可能超过350度的。

2015-9-8 08:41

兰衣
第一,说了这么多焙火,我想问一个另外的问题,口腔里感受到的焙火有没有可以描述一下,或闻或品,怎么来感觉陪火的具体程度,也就是说,如何在我品的时候,品出陪火程度?
第二,能不能品出是炭焙还是其他陪?怎么品出来?具体到味觉的感受在哪里?
谢谢各位老师,请一定具体描述!

2015-9-16 01:17

茶马古店
焙火工艺,在“岩茶学院”版块里专门的介绍,慢慢读吧。

2015-9-16 08:20

兰衣
没找到里面回答我问题的

2015-9-16 11:24

茶马古店
焙火轻重可以在茶汤颜色、火功香的强弱、叶底情况,茶汤滋味等等多个方面进行判断,中火和足火区别很明显,兄只需拿各喝一泡轻火和足火的岩茶,就能分辨,资深的茶友甚至看图片就能大致判断茶的火功程度。至于中火和轻火,中火和足火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论坛的学院版块有很多关于火功的讨论和描述,兄只要有耐心都能找到,另外这些帖子里还有很多茶友的感受和心得,相当难得。

至于炭焙还是电焙的区别,请看下面的帖子。除了该帖,还有好几个帖子都有这样的讨论,兄有时间可以慢慢翻看
2015-9-16 11:47

竹影
学习中

2015-4-9 21:48

淡茶味

 

茶席的设计

九哥阅读(8)

 

茶席是泡茶和喝茶的平台,茶席设计,就是在特定空间形态中,以茶为灵魂,以茶为主体的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茶道艺术组合。茶席设计包括:茶具摆放、茶具艺术、茶桌选择、、配饰选择、环境优雅等内容。

茶席是一种应用艺术,是一种生活艺术,主要功能是应有。一组茶席的设计是否具有水平、有深度、有广度,一般来讲,取决于茶席的设计者是否用心。但是,只是用心还远远不够。茶席设计需要一种整体文化底蕴,它要体现出茶文化的根底和设计理念。如果设计者没有足够的文化深度,没有理论,没有学理,那么茶席就会流于肤浅的摆设,变成没有设计只有布置。这种布置没有经过思考、建构,主题不够明确,布局不够统一,甚至有些茶席缺乏茶文化的知识,只适合观赏,不具备泡茶、品茶的功能,就不能称为茶席了。因此,设计一个有文化内涵、有美学内涵,布置起来之后又具实用性的茶席,才是茶席设计的根本目的。比如,要泡武夷山的大红袍就要好好设计一个茶席。

茶席设计首先要确定主题,设计一个新的茶席,或是更新一个原有的泡茶席,只有事先订个主题,才能有助于茶席各个部分或各个因子之间的统一与协调。这个主题可以以季节为中心,如表现春天、夏天、秋天,或冬天的一年四季的景致;也可以以茶的种类为中心,如为武夷山大红袍设计个茶席,或者为铁观音、红茶、普洱茶设计茶席;也可以以节日为中心,可以为春节、中秋,或新婚设计个茶席;可以以“空寂”、“浪漫”、“清心”等为表现的主题。还可以以茶事为主题,比如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事,还可以以茶人为主题,比如和家人的天伦之乐,或和朋友的一份温馨友谊,你的某一种心情心绪,你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领悟,甚至是你的某种爱好等等,都可成为布置茶席时选的主题。

席面布置时,桌布可选用布、绸、丝、缎、葛、竹草编织垫和布艺垫等;也可选用取法于自然的材料,如荷叶铺垫、沙石铺垫、落英铺垫等。桌布的色调通常奠定了整个茶席的主基调,所以选择桌布时要根据前面确定的主题来选,或淡雅,或浓烈,或厚重,或精致,或具有民族特色。

茶具也是每一个茶席上所必备的物品,同时也是茶席风格整体表现的一部分。根据茶席的主题选用合适的茶具,如果要表现春天的气息或绿茶的青草味,可以使用青瓷的茶具,如果要表现秋天的萧瑟或陈年普洱茶的沧桑,可以使用一套施以茶叶末釉色的手拉坯茶具。如何要表现武夷山大红袍或者红茶,可以选用白色套杯。

茶席的配饰,选择的余地相当大,插花、香炉、盆景、工艺品、日用品等,如果运用得当的话,都可以起到不凡的效果,能够对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说,配饰的选用宜简不宜繁,在色系上可以选用同色系或互补色系的配饰;如果是跳跃或反差强烈色系的配饰虽然装饰效果好,但对布置者的美术要求比较高。

茶席所用的茶点搭配可以根据主题、茶类、茶具的质感来定,普通的原则是红配酸、绿配甜、乌龙配瓜子;水果、干果、糖食、糕饼、瓜子等都可以。也可以试验新颖的配合,可中可西,如配手指三明治、小姜饼等。好的茶点搭配,做工精致的点心本身还能成为茶席布置的一个亮点。

虽然茶席设计是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发自内心深处或概念性的经验,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艺术品味、文化指向、情感流向、价值定位、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状态。但从其总体来看,茶席设计的固有特征并没有朝令夕改。

首先,茶席要追求一种自然艺术的境界。饮茶活动的环境要符合茶的自然属性,具有某种程度的艺术理念和境界,并在这种与茶浑然一体的环境中获得对茶的更深刻、更丰富的心灵感受。这是茶艺的追求。

其次,茶席设计的要追求一种淡美。茶艺的美,除了品茶时得到感官的快感外,最主要还是在于感官之外的美感,要令人获得味觉、视觉、嗅觉,物质与精神,心灵和感官调和的全面满足,这才是茶艺真正美的所在。

再次是要有完整性的设计。将茶席置于幽雅的自然环境里,将茶具、桌布、装饰等与茶完整的呈现出来,是茶席的基本要求。

茶席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茶席的设计要美观悦目、有韵赏心,既行云流水又得心应手自然妥贴;既赏心悦目又能使人全部身心都的投入其中而全面享用。
 

扩展阅读——为什么要设计茶席?

喝茶就喝茶,哪来那么多规矩,还要什么“茶席设计”?近年来,高级茶艺师培训的课程中,茶席设计已列为重要的新课题,是茶艺师应具备的技能,也成为热门的学科。为什么要有茶席设计呢?

举办茶会,参加茶会是一个茶人应有的素养,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学习茶艺是很重要的功课,茶艺是生活美学中操作性较强,较具艺术表现空间的一门学问。举办“以茶会友”并能呈现茶艺形式的聚会是学习茶艺的具体实践,也是茶艺的体现,这种聚会即称之为“茶会”。

一个完整的茶会必须要有挂画、插花、焚香、点茶四艺共同出现,才是茶艺形式表现的体统,没有体统的茶会不成样子。四艺的彼此呼应、相互配合,以烘托茶会的主题,使茶艺的形式表现更为完美,茶会更为成功。具体的说,茶会需要进行设计。这项设计,包括茶筵、茶席及品茶环境的艺术设计。茶筵是指茶桌的全部;茶席是指围绕茶桌席位的全部;品茶环境。是指环绕着茶会周围,对茶筵席会产生影响的情况和条件,包含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设计茶会,包含室内装饰设计与室外景观设计,总的来说,就是“品茗环境设计”。在中华茶艺三段十八步演绎中,品茶环境设计是准备阶段的工作。

一个成功的茶会必要有一个完善的茶席设计,茶席设计是依据茶会的需要而产生,往往代表这次茶会的意义和风格;因此。茶席是茶会的重心所在,是茶会的精神标帜,茶席设计的主题就是这次茶会的意义。茶席设计是以茶器为主体,在一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艺术相结合。共同组成一个茶艺环境整体。设计茶席必竟是为进行茶艺操作、品饮茗茶而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实用性,茶席虽然是一种物质形态;但也是一种装置艺术,为艺术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掌握茶席设计的基本结构、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对于运用这一形式来表现充实多彩的茶艺内容,有着极大的创造意义和作用。

当茶席独立展示时,茶席即作为审美的客体:当茶席被作为手段进行茶艺演绎,共同完成茶的内涵表达时,又成为审美的部分客体,茶席与茶艺演绎常常互为审美的主客体存在;静态的茶席通过动态的茶艺演绎,动静相融地使茶在泡饮过程中,更加完美地呈现出茶的艺术特质、茶艺的魅力和精神。

当今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应该从对茶文化数据的诠释、茶叶知识的汇编中走出来,转向对茶文化实践的茶艺上,茶艺是茶文化实践的主体,茶会又是茶艺最具体的呈现。目前,茶会风行,茶席设计是茶文化的新兴学科,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茶席设计的研究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茶席设计符合茶艺教学的需要。茶艺已经形成一门学科,在讲授茶艺学有关品茗环境布置、茶艺体统等课程时,都是以茶席设计为主要重点,茶席设计具体而微,符合茶艺教学的需要。在茶艺学学科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茶席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环。茶席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实践内容较多方面且丰富的课程。环境设计已形成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两个专业,在继承强调宽基础厚积累的环境艺术设计基础上,强化专业方向的深入研究,为建立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茶席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茶席设计为庶民带来成就感。具有艺术涵养的人,都为社会所尊敬,艺术是精致的“雅文化”,学习艺术是一种专业。非一般庶民所能。部分喜爱艺术而没有能力或机会学习者,待有条件的时候,往往以学习传统茶艺、花道、香道、园林等作为第二兴趣。茶席设计是很能表现成就感的设计艺术,也是很能得到庶民愉悦的一种“亚艺术”。满足于庶民的艺术成就感。

四、茶席设计是茶窒建筑造址的参考元素。茶室建筑造址,一方面要求契合地理、地形的天然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举办茶会、设置茶席的人文要求。不论选在市中心还是郊外风景名胜区,建筑形式要轻灵、通透,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和谐;建筑造型要求以坡屋面为主,色彩淡雅、明亮、整洁、清静、优雅等基本条件,水电供应方便,能使茶席设计表现清贵而非富贵为原则。

茶叶能成为中国的奢侈品吗?

九哥阅读(9)

奢侈品是一种非生活必需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奢侈品几乎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其实,奢侈品本身是中性的。在《论语·里仁》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孔夫子就认识到对富裕与显贵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所在。人们常常把“富”与“贵”二字相提并论,其实“富”是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就是“有钱”;“贵”则是精神生活的提升,也就是“有身份、有地位”。富不一定贵,贵也不一定富。然而,若要在富与贵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那就是“富”人、“贵”人以及“富贵”人对奢侈品的追求。比如很多人喜欢和武夷山大红袍。

奢侈品涵盖的范围很广,几乎包括了方方面面,从手表、箱包、衣服到汽车等,像世界普遍公认的奢侈品如LV、阿玛尼、GUCCI皮具,劳力士、百达翡丽等顶级名表;香奈儿、兰蔻等香水;劳斯莱斯、宾利等名车;轩尼诗、芝华士等名酒……此外,大到游艇、豪宅,小到钢笔、雪茄,也都有奢侈品。

法国著名奢侈品牌香奈儿(CHANEL)创始人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女士曾言:“感觉到自己被奢侈品包围的女人,自然就会光彩照人。”奢侈品给人的印象就像“奢侈品”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原意一样——“闪闪发光的东西”。

奢侈品成为富贵的象征,改革开放一个阶段以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购买奢侈品的能力激增,在中国,奢侈品有着“闪闪发光”的市场“钱景”,据世界奢侈品协会(WLA,以下简称世奢协)最新蓝皮书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的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超过全球份额的1/4,中国已成为全球近2/3奢侈品牌的“乐园”,而奢侈品消费人群则占到总人口的16%,即平均每6.5人中就有1人购买奢侈品。此外,蓝皮书还预计,中国将在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正当国际奢侈品品牌兴奋于中国人惊人的购买力时,中国贸促会与世奢协联合宣布正式成立中国奢侈品贸易委员会,并且世奢协的有关人士表示,中国最有希望成为奢侈品牌的产业是——中国最常见也是国人最熟悉的茶叶。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消费者真正认可的、没有任何争议的中国奢侈品牌,而世界级奢侈品必须属于“世界”,中国的茶叶具有悠久的历史、讲究的茶道工序、挑剔的专业器皿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特点使得茶叶成为世界级奢侈品的坯子。但是中国茶业还没有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奢侈品牌,中国茶叶的奢侈品之路还有很长要走。武夷山的红茶、岩茶或者大红袍能成为奢侈品牌吗?我们不知道,可以拭目以待。

唐以后的茶叶对外贸易史

九哥阅读(9)

茶是中国的产物,大致说来,茶在唐朝才开始出现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清单中,到了五代十国成为各国社会各阶层消费的显要商品,到了宋元明清几代,它的产业和交易则日渐繁盛。饮茶习惯在宋代特别兴盛。宋代的茶叶贸易之所以如此兴旺发达,以至于朝廷能从茶叶交易中征收大量税额,显然是因为茶的饮用已很流行。宋代朝廷和地方官府需要依据地区的形势制订出种种符合现实的“茶法”来。而且中原王朝的茶叶还成为宋朝与它的北方对手之间贸易交换的重要物品。

宋朝建立时,华夏周边特别是西部和北部的游牧民族已养成饮茶的习惯。这些被中原人叫做“戎”、“狄”、“蕃”的民族,吃的是肉,喝的是奶酪,满肚子油腻。随着茶叶的贸易,北方民族发现了这种物质的好处,并用它来消除油腻。宋朝初年,北方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已离不开茶叶。与此同时,中原的宋朝又日夜面对着游牧民族的挑战。无论是要抵御还是要“征服”他们,宋朝统治者都需要强大的军事战斗力量。在那个没有机械化部队的冷兵器年代里,武器之外的马匹,成为朝廷维持境内安全的重要工具。

于是,宋朝需要游牧民族的马匹,而游牧民族也需要宋朝的茶叶,茶叶就成为当时贸易往来的重要货物。宋朝最早曾用铜钱与游牧民族换马。可是,这些不了解金钱力量的民族,竟将得来的铜钱销铸。游牧民族更喜欢来自宋朝的实物。于是,宋朝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弦更张,用主要包括茶叶在内的实物来“博马”。为了控制与游牧民族的马匹交换,宋朝官府垄断了茶叶的收购,商人如入官场买茶,需持茶引贩茶,打击私茶贸易。随着时日的增加,茶叶对于博马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茶叶管理机构的权力也日益强大起来,最终成为一种与茶和马直接相关的特殊行政权力类型。久而久之,官府负责买马的部门与负责征收茶叶的部门,在业务上出现诸多重叠之处。于是,官府曾将两个部门合并,组成“茶马司”,所谓“茶马互市”、“茶马古道”,与“茶马司”这个部门有着直接的关系。

北宋之时,茶叶的军事色彩比较浓厚,而南宋偏安一隅,汉人地区与非汉的北方民族之间的茶马互市锐减。此时,北方还有一个金朝政权。据《金史》记载,金泰和五年(1205年),尚书省官员看到入主中原之后金国百姓,不论上等人还是下等人,仍然习惯饮茶,尤其是武夷山的红茶,“市井茶肆相属”,导致“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官府以为,这样的买卖是“以有用之物而易无用之物”,如果不加以禁止,就可能将财富消耗殆尽。于是,金朝对饮茶进行了等级规定,“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食茶”。后来,宋朝向金国求和,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泰和年间金国的禁茶令暂时取消。在宋金交兵时期,金国又实行禁茶规定,可是一直无法有效地阻止金国百姓喝茶。金国朝廷认为,“茶本出于宋地”,又不是金国人的生活必需品,商人利用百姓爱茶的习惯从中牟利,于国不利,于是,又于元光二年(1223年)重申了禁茶的命令。但是产于金国敌国的宋朝的茶已经成为金国社会等级的标识。

到了元朝,据《元史》记载,忽必烈在得天下后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下令,对曾与茶对易的马匹之拥有权属给出规定,命令“色目人有马者三取其二,汉民悉入官,敢匿与互市者罪之”。元朝廷的政策是“括天下马”,并在官僚权贵中依据等级实行重新分配,“一品二品许乘五匹,三品四品三匹,四品五品二匹,六品以下皆一匹”。忽必烈针对马下的命令,转变了茶叶作为社会等级象征的状况,使北方民族的马匹成为等级社会的“本土文化资源”,与金国的政策形成富有意味的差异。

宋以后,茶业不如以前兴盛。但是,明清两代,茶成为一种与外来货物相对比的东西存在着,特别是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茶不再是中国的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茶马二元对立/互补的结构关系,而成为一种中国与欧洲中心的“重要贸易物品。在“近代化”的时代中,茶的贸易重要性仍是显而易见。不过,它的对照物已不再是马。从明中叶以后,它已与来自欧洲的“白银资本”构成了直接的交换关系。茶叶一开始传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认为“它的味道不很好,略带苦涩”,但是到了17世纪后期,茶在欧洲开始流行起来,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饮品。茶叶具有提神的作用,用茶来给劳累过度的工人提神,成为许多工厂老板提高生产率的手段。渐渐地,饮茶习惯风行于欧洲所有社会阶层,其结果是,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茶使工业化国家大量需要的白银流入一个非工业化帝国中,使“进步的欧洲”意识到经济危机的可怕,同时使“落后的亚洲”意识到自身“特产”的意义。外贸的不平衡,让英国人头疼至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抵消贸易的逆差。终于茶与鸦片之间的对峙出现了,战争随之而来……

颇有深意的是,茶叶,这种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中国发展的历史竟有着这样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武夷山的大红袍更具有传奇色彩。

 

扒一扒近年的天价茶

九哥阅读(11)

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我国茶叶市场日渐兴旺繁荣,越来越多的天价茶涌现。先让我们晒一晒近几年的贵茶。

6万一斤的“通天香”。2009年,广州潮安县凤凰镇某茶农的“通天香”茶叶刚刚出炉,立即便被等候多时的买家买走1斤。令人咋舌的是,这一斤茶叶价格高达6万元。为什么“通天香”这么贵?原因在于“通天香”是凤凰茶中最名贵的品种,而整座凤凰山仅有一棵“通天香”茶树,这棵珍品茶树拥有近300年的历史,由于受霜冻影响,产量仅为两斤左右。6万块1斤,本于物以稀为贵,可以理解。

8千块一壶茶。三年前,海口某酒店一家新开业不久的休闲会所泡出天价茶:一壶茶售价竟高达8千元,据说这壶茶可能是武夷山的大红袍。这件事一时引起当地舆论的关注。有人认为这是商家玩噱头,有人则认为物有所值。

9千块一壶茶。两三年前,杭州出现过几家“清茶会所”,这些茶会所没有自助茶馆那么多的茶点,不过在这里喝一壶好茶动辄上千,最贵的茶王高达9千元一壶。然而,这么贵的茶王从营业以来还没人点过,但是7500元一壶的武夷山岩茶、红茶倒是有人消费。

4万一壶普洱茶。这是网络上讲的一件事,说是一个极品茶客去北京某茶馆消费,直接指着茶单上要喝最贵的红茶,也就是4万一壶的那种。

26800元一泡。去年,香港某集团在北京开设首家大红袍体验店,顶级大红袍卖出26800元一泡的天价。

由以上事件不难看出,天价茶通常是顶级好茶,因为资源稀缺、品质独特而贵,茶树限于某一狭小区域或某几棵茶树,或者是年份茶如普洱,或是概念品牌。可以说,时间和空间都为茶增加了价值。那么,我们所公认的贵茶有哪些?哪些茶又贵得让人心服口服呢?

有人说最贵的茶叶是武夷山岩茶大红袍。2005年,在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20克大红袍母树茶拍出20.8万元的天价。清代己名扬天下的大红袍母树仅6株,年产量不足1000克。因为产量极其有限,2006年起,武夷山市政府对6株大红袍母树实行停采留养,促其“延年益寿”。所以,大红袍母树茶叶的天价可以理解。

同样天价的茶还有十八棵西湖龙井,据说70多万一斤。但是,“就算再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这十八棵西湖龙井为什么这么贵?西湖龙井茶始于宋朝,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亲临龙井茶区,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来到杭州,畅游龙井,亲题《龙井八景》,对龙井茶,赞不绝口,称“色、香、形、味”俱佳,还将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如此来历的十八棵西湖龙井,能不贵吗?

近年声名鹊起的四川“论道·竹叶青”,已成长为茶界中的奢侈品。折算一下,大概论道每斤的价格在3000-5000左右,至尊论道的价格在7500-14000左右,而至尊论道中还有一款“大汉春秋”,产量很小,每年大概不到一百盒,价格为19800元。

湖南黑茶近年连连发力,目前已出现不少高档茶品。比如“怡清源”一款800克的安化黑茶,卖价高达5400多元。和普洱茶一样,黑茶也讲年份、收藏和拍卖。去年,在上海世博会湖南馆整体拍卖会上,万两安化黑茶世博砖以278万元的高价拍出。

“彩云红·红岁”是红茶中的一个新品牌。它由国际投资财团与国内实力投资商共同投资,经过十多年的产品研发和品牌整体规划设计稳健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最贵的“红岁”是一款“黄金宝”,200克卖到2万元。

极品普洱茶能卖出天价已不鲜见。经典的例子是,2002年11月广州春秋季优质茶评比会上,鲁迅先生收藏的20克普洱茶拍卖出16万人民币,最后茶被人喝掉。去年,北京嘉德四季第二十四期普洱茶专场拍卖会上,7片重约2100克的“福元昌号蓝内飞圆茶一筒”以504万元人民币被竞得。年份普洱茶往往价格不菲,非有财力者才能购买,而普洱又被赋予艺术气质,与可以收藏的艺术品一起拍卖,成为一种“可以喝的艺术”。这已是普洱茶产业的一个独特现象。

此外、正宗的安徽太平猴魁、信阳毛尖、苏州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白毫银针、恩施玉露、台湾冻顶乌龙等中国名茶,也都比较贵。

当然,从资源稀缺的角度来看,以上茶品都贵得自有道理。但是,这些产量稀少的贵茶,像武夷山的大红袍,所针对的并不是普通消费群,而是高端礼品茶消费和高消费层次。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高价茶有时并不一定就都是高端茶。高端茶是以品质取胜、质优价高,大家需要警惕的是在高价的炒作下,以次充好的茶叶。其实,茶叶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饮品,中国人饮茶与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一样,讲求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等,茶叶代表的是一种沉静随心的品性。

警惕免费茶

九哥阅读(5)

   我们走进一家餐馆吃饭时,服务员经常先热情地拿出茶杯为您倒上一杯免费茶,我们也常常会习惯性地端起来就喝。您也肯定知道餐馆的免费茶肯定不是什么好茶,但是想着是免费的也就不会计较太多了。即使喝起来没有茶味儿,汤色也比较奇怪也无所谓了,谁让它是免费的呢?如果您常常这样想,常常喝免费茶,那么您就需要关心您的身体健康了!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商人以牟利为第一信条,既然免费提供,控制成本自然是关键。免费茶是什么样的茶呢?经过一番调查得知,饭馆里的免费茶多是几元钱一斤的劣质茶。据知情人士透露,免费茶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掺杂大量茶梗的茶叶,虽说叶子少了点,但好歹还是茶;第二种是在劣质茶叶中掺上槐树叶等与茶叶相近的叶子,味道不如前一种“够味”,但这种茶叶看相好;第三种是茶厂陈茶翻旧时筛下的碎末,也就是所谓的“下脚料”,这些下脚料也常常被做成袋泡茶销往一些宾馆当免费茶;还有一种最恶心的是一些茶叶店或茶馆冲泡过的茶,剩下的叶底竟然会被人回收后晒干,再加入香精、色素之类的添加剂掩盖叶底的酸腐味,最后销往小餐馆。这些免费茶不仅本身品质劣等,存放环境也很糟糕,我们知道茶叶是需要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但许多餐馆买回茶叶后就只是装在麻袋或者塑料袋里,放在某个角落,落满灰尘不说,时间长了,特别是在春夏高温潮湿天气,很容易生虫或者霉变。而研究表明,即使是顶级好茶,例如像武夷山的岩茶、红茶或大红袍,如果霉变了,茶也会含有大量毒素,而在潮湿的环境中茶水会迅速氧化出褐色茶锈,其中含有镉、铅、汞、砷等多种有害金属。而没有喝完或存放较长时间的茶水,暴露在空气中,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中的金属物质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便会产生茶垢,并附在茶具内壁,而且越积越厚,研究发现茶垢中含有某些致癌物,如亚硝酸盐等,对人体健康显然有威胁。所以,不能随便喝餐馆的免费茶。

其实,我国早在2006年10月就开始施行了新的《茶叶卫生标准》,强制性规定所有茶叶必须严格遵守农药残留、重金属、灰尘等不超标。但是餐馆使用的“垃圾茶”超出了这个标准,大多数“免费茶”不仅农药残留和铅、铜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而且灰尘多、不卫生。食用过量的铅会引发血液中毒、肝肾等脏器中毒,使这些器官的功能下降,还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植物神经紊乱等。通常劣质茶叶泡过5次之后,其中一些有害物质就已经开始危害健康了。而有些小餐馆甚至一天才换一次茶叶,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曾经有过消费者因为饮用免费茶而中毒的案例。这些“免费茶”大多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市场的,希望工商部门能加大执法力度,将这些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劣质茶叶的源头掐断。

即使是赠品,如果因为其质量不合格对消费者造成了损害,商家也必须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并有义务赔偿消费者的损失。换句话说,不管茶水是否免费,只要是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一旦出现相关质量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合法权益,经营者就应承担责任。“免费不等于免责。”

餐馆茶水固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到餐馆吃饭却不能不喝茶。因此,如何识别“垃圾茶”就成了当务之急。可以从色、香、味、形和茶底来识别茶叶的好坏。首先是“看”,先看茶汤的颜色是否透明、澄清,颜色鲜亮。再看茶叶的外形,如果茶叶匀整度差,有细末、叶梗和灰尘,就是垃圾茶。再看茶底,在茶叶冲泡后,倒掉茶汤,看茶叶色泽是否正常。其次是“闻”,要闻一下茶叶的香味是否清新、醇香。如果有烟、霉、焦、馊、酸味,或其他不正常的气味,就是垃圾茶。另外,闻一下茶叶的香味是否持久,“垃圾茶”里的香味是添加香精的味道,香精入水后挥发很快,用水一烫香味就没了。

 
说起来,餐馆的免费茶虽然的确有巨大的健康隐患,但就整个中国茶叶市场来说,绝大部分正规厂家出产的茶叶都是安全健康的,所以消费者最好去正规茶叶店选择有正规厂家生产包装的产品。或者到餐馆就餐时,为了健康,拒绝免费“垃圾茶”,可以选择自带茶叶或者购买餐馆中的付费茶水。比如喜欢红茶或岩茶的人,可以带武夷山产的正山小种或大红袍来喝,会非常享受。

好茶还需好水配,泡茶用水的选择与水温的控制

九哥阅读(7)

好水配好茶,自古以来要想品好茶,不仅茶要好,水更加讲究。名茶得甘泉,犹如才子得佳人,相得益彰。古人对于品茗之水非常讲究,强调品茶必先选水。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集》中说“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水由高至低分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中“山泉水”是自古以来最高级别的“泡茶水”。如今,爱茶之人品茗斗茶之际常感慨,“好水难求”,好容易在茶山觅得一款好茶,回到家中品茗时,却常难得其真韵。茶人们访遍名山大川,常为的是得一款适茶之水。如果好茶无缘好水,中国传统茶文化难以得到真正的圆满。

在第四届武夷山海峡两岸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来自山西五台山的泡茶专用水“水之品”让业内人士精神为之一振,北方有如此好水?众人不信,取来又是口品,又是仪器测试,最终结果令众人无不惊叹,此水清、活、甘、洌,冲泡众多名茶,均能彰显茶之原韵。各路茶王都说:南茶得北水,茶文化终可真正弘扬了!

按照古人的看法,沏茶之水一是要“活”,即要有好的水源 ;二是要“清”,即要水质清冽;三是要“甘”,即要水味甘甜。经科学研究表明,山泉水之所以好,是因为泉水涌出地面之前经山体各岩层的反复过滤,涌出地面时水质清澈透明,处于流动状态,水质相对稳定。什么样的山泉水就算是好水呢?高濂《遵生八笺·茶》所言“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

武夷山是大红袍和岩茶的产地,武夷山的水也是好水。“水之品”符合以上所说的特点。

其厚:五台山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除了其悠远正统的佛教文化之外,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还是目前据地质专家检测确定为地球上最早浮出水面的升迁陆地之一,仅森林覆盖面积就达1100平方公里;其奇:五台之首的北台——叶斗峰峭拔如壁立千仞,海拔3061.1米,是华北第一高峰。由于北台相对落差2434米,山体上呈现了隔山见盆地,遇水出奇观的自然景象,其间,流泉飞瀑屡观,奇岩怪洞常见;其清:由于特殊的地质构成,使叶斗峰形成了“岁积坚冰,夏仍飞雪”的特殊气候。“万年冰,千年雪”,在五台山北台盛夏季节泉水仍然清凉甘甜,是稀有的天然小分子团活性水;其幽:除了聚集了众多庙宇的台怀镇,在密林深处常能见到一两座不大的小寺庙。叩开山门,坐在幽静的院落里,静听佛经吟颂……正是因为五台山“厚、奇、清、幽”的自然及人文特点,才造就了五台山泉水“清、活、甘、洌”的独特品质。

五台山的泉水为爱茶者带来清彻纯正的茶韵,但更多都市里的人品茶,是无泉水、无江水、无井水,只能用自来水凑合,其实只要水质洁净甜美就行。自来水经常会有消毒的异味,说以都市里使用纯净水也是可以的。像武夷山的岩茶、大红袍,只有用好的水才能泡出好的茶韵。

硬 水 和 软 水 之 别

现代茶学研究表明,泡茶用水有软水和硬水之分,所谓软水是指每公升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的含量不到10毫克,凡超过10毫克的即为硬水了。也许,这个定义对一般人来讲比较抽象,那麽有一个简便的区分标准–大抵说来,在无污染的情况下,自然界中只有雪水、雨水和露水(即天水)才称得上是软水,其它如泉水、江水、河水、湖水和井水(即地水)等均为硬水。

一、天水(软水)

古人称用于泡茶的雨水和雪水为”天水”,也称”天泉”。雨水和雪是比较纯净的,虽然雨水在降落过程中会碰上尘埃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但含盐量和硬度都很小,历来就被用来煮茶。特别是雪水,更受古代文人和茶人的喜爱。

软水沏茶、香高味醇,《红楼梦》中”贾宝玉品茶拢翠庵”一回描述了妙玉用隔年蠲的雨水给贾母泡老君眉和用在地下埋藏了五年之久的梅花上的雪水给黛玉宝钗宝玉泡茶,其味清醇无比,令人饮之忘俗。此段描述令多少爱茶人既羡慕不已又跃跃欲试。雪水是软水,且洁净清灵,用来泡茶,汤色鲜亮,香味俱佳。

另外,空气洁净时下的雨水,也可用来泡茶,但因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秋季,天高气爽,尘埃较少,雨水清洌,泡茶滋味爽口回甘;梅雨季节,和风细雨,有利于微生物滋长,泡茶品质较次;夏季雷阵雨,常伴飞砂走石,水质不净,泡茶茶汤浑浊,不宜饮用。

二、地水(硬水)

在大自然水中,山泉、江、河、湖、海、井水统称为”地水”。

泉水水源多出自山岩壑谷,或潜埋地层深处,流出地面的泉水,经多次渗透过滤,一般比较稳定,所以有”泉从石出清宜冽”之说。但是,在地层里的渗透过程中泉水溶入了较多的矿物质,它的含盐量和硬度等就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不是所有的”山水”都是”上”等的,有的泉水如硫磺矿泉水甚至不能饮用。

江、河、湖水:均为地面水,所含矿物质不多,通常有较多杂质,浑浊度大,受污染较重,情况较复杂,所以江水一般不是理想的泡茶用水。但我国地域广阔,有些未被污染的江河湖水澄清后用来泡茶,也很不错。通常靠近城镇之处,江河水易受污染。如今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因此许多江水需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可饮用。

井水:井水属地下水,是否适宜泡茶,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浅层地下水易被地面污染,水质较差。所以深井比浅井好。其次,城市里的井水,受污染多,多咸味,一般不宜泡茶;而农村井水,受污染少,水质好,适宜饮用。

自来水:一般是经过人工净化,凡达到我国卫生部制订的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都可以用来泡茶。但有时自来水用过量的氯化物消毒,氯气味很重,用之泡茶,不仅茶香受到影响,汤色也会混。为了消除氯气,可将自来水贮存在洁净的容器中,静置一昼夜,待氯气自然挥发,再用来煮沸泡茶,效果大不一样。

泡茶用水的三个思路

这次要谈关于泡茶用水的三个思路:要用现煮新鲜沸水,勿用阴阳水及所有茶皆可用沸水冲泡。泡茶要用现煮开水,不可用反复重烧的水。在泡茶现场将冷水(包括室温水)烧热(包括各类热源)至沸开,停止续煮,随即拿来泡茶,新鲜热水泡的茶汤更有清爽与细腻的汤质感,香味更扎实。拿翻煮滚水来泡茶,茶可溶物释出含量的减少会造成口感淡薄及缺乏活力,喝了不过瘾之余还浪费了一番筹备的精神和时间。反复烧煮的水,因水分的不断蒸发,一些不利于人体的物质会相对增加,用来泡茶喝会妨碍健康。

现煮现泡法使用炭火或远红外线发热的电炉来煮水最佳,烧出来的水可持温更久。煮水壶的大小应是泡茶器的四倍大为最好,比如泡茶器是150cc大,那么煮水壶找一支600cc大的即可,每次只预备刚够冲泡三道茶的水(即450cc,水放太多滚了时会溢出壶外) ,便能缩短烧水时间,避免大家觉得候水时间过于冗长。已经烧透烧匀的开水,在冲泡三道茶的时间以内,它降温的落差不会太大的,若需要就在浸泡第三道时补一点时间便很好。

以小壶茶法来说,泡茶器最大容量以300cc为宜,这样煮水器的大小就大约1200cc,同样目标是获得三壶开水,以此次性高温的水来连续冲泡三道茶。煮水壶过大,烧水时间过长,毕竟不够实际。况且热水太多了用不完,就容易造成翻煮问题。

第一壶热水在沖泡三道茶后就完了,如何衔接第四、五、六道呢,平常泡茶者都在泡茶桌下方的侧柜摆放一些额外的水,方便不时加入煮水壶,现只需在此处多备-套煮水器,在预定的时间将第二壶水煮滚,然后与茶桌的空壶对调,就是一壶新鲜现煮开水了。

为什么要养成在现场现煮新鲜开水泡茶的习惯,除了说反复烧开的水缺乏氧气是死水,也排除掉”阴阳水”的可能,阴阳水即是凉水加入沸水中,兑成一种“混合水” ,沸水分子密度小,凉水(概括各种不同温度的非沸水)分子密度大,它们是很难融合的,用明阳水泡茶,原来清幽醇滑的茶汤质感整体会表现得较粗糙,品饮愉悦感较差。就仿如我们原来在山野树林里呼吸到的空气感觉清新鲜灵,回到车水马龙的市区后,空气还是那个空气,但混杂着各种污染的气味,阴阳水因分子各异无法水乳交融直接影响茶汤口感的协调,不可取用。

现煮开水,一般指力热到100℃,那么冲泡任何种类的茶都可用100℃沸水吗?是的,好茶不怕沸水烫,好茶的优质原料内涵物丰富,加上制作工艺到位,用高温冲泡能将茶的香味引发出来,有效成分的浸出速度较稳定并且味道比例协调,比如老茶用沸水激活其经过长时间陈化的物质,味道更醇厚。比如优质岩茶用沸水泡可提升香味韵味,如果焙火过重,把茶焙“死”了的用沸水泡,不苦不涩不酸就怪了。好的白茶、红茶在高温的冲泡下,也不会产生劣质茶那样酸慢气,红茶的发酵不当,或白茶在存储中遇到潮湿的环境,都容易产生酸馒味,和高温不存在直接关系。用沸水冲泡好绿茶,其茶汤鲜爽清醇,毫无熟汤气或臭青气。

武夷岩茶及茶之韵

九哥阅读(6)

茶韵就是我们品茗时获得的特殊感受。岩茶有岩韵,即“岩骨花香”;铁观音有观音韵;普洱茶有“陈韵”;黄山毛峰有冷韵,就是“轻香冷韵状元茗”;绿茶有幽韵……不同的茶品就有不同的茶韵。

什么是茶韵呢?茶韵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境界。真正喝茶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要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要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意,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味道、香气、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

关于茶韵的描述不胜枚举,但是大都停留在感性认知上。比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武夷岩茶的茶韵。这四字无非是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还曾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既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记载都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如苏东坡形容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骨”的存在,后人因此把武夷岩茶的茶韵定位为“岩骨花香”。花香能闻出,但茶中之“骨”该如何理解呢?无人知晓。

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寻找关于茶韵的记载,并能明确地描述出茶韵的,卢仝的《七碗茶诗》倒可以管窥一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段文字倒是说得出茶韵了,但是,喝茶能喝出“两腋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感受的能有几人?再者,这种茶韵只是一己的心领神会,他人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为他人所信。这样看来,茶韵和禅机一样,都是不可说、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果一定要拿来说,那未免有诱导或心理暗示之嫌。

武夷岩茶的岩韵历来广被嗜茶之人推崇。潮州茶人叶汉钟先生谈及茶韵中的岩韵时,认为武夷山采制的茶香茶味的产生的感觉,就是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土人情,这种别处茶叶无可取代的感觉,就是岩韵。武夷茶人林治在《神州问茶》一书中有一节谈到岩韵。他认为武夷山是以石为神髓,水为灵韵的名山。在品茗时要想到岩石的安然、永恒、脉动……心领神会的吸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岩韵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爱石恋石情结。四川徐金华先生在《徐公品茶》”茶气”一节中也认为武夷茶的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就是武夷岩茶吸收了大山之灵气。

当年大慧禅师把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雕版付之一炬,就是主张禅的修行在悟,而不在学。禅的感受正如“禅”字“示单”的构字之意,是一种很单独的、很个体的。同样,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感受,浓淡由己,冷暖自知。也就是说每种茶在每个人品尝时的感受并不一致,因此对于茶韵,每个人的理解也有不同。不过还是有些共同点的,就是品茶之后体内所产生的一种太和之气,令人有一种飘渺的愉悦感,大概这就是茶韵吧。

我的茶缘

九哥阅读(6)

小时不识茶,只知道它既是从大老远运来的一种植物,也一定含有不小的运费,用它不划算。而我们的关东烟自产自销,且价格便宜。于是,我17岁开始抽烟,这一抽就是40多年。偶尔也看到有人家喝茶,多是书香门第,富贵人家。我曾好奇,想尝尝它到底有什么魅力。每到这时,母亲就出来阻拦。她说,“喝它干啥,刮肠子。”有人告诉她,“助消化。”母亲更有话在那儿等着:“好不容易吃点东西,巴不得在肚里多存一会儿呢。”

我学抽烟母亲没阻拦,还侧面讲了抽烟的几大“好处”:解乏、暖和、提精神。于是在母亲的怂恿下,我的烟瘾大增,一天一盒带拐弯儿,有人说我的肺肯定是黑的——虽然没有做彩超、透视,但我信。因为抽烟,在公共场所我不受欢迎,朋友聚会,还要挨数落,甚至有人跟我打赌,你要是把烟戒了,我请你下馆子。

原本以为,今生定是与茶无缘了。不过后来我认识了一位朋友。也是我的老师。他不抽烟,爱喝茶,每次到我家来,我总习惯性地递上一根烟,但他总是大手一挥:“我不吸烟”。我这才猛地想起来,赶紧急忙跑到小卖店胡乱买来一包茶泡给他喝。

朋友走后,我就觉得一包茶才沏了那么一点点,放那就废了,扔掉又可惜。多年受母亲的影响,勤俭节约是我的本色。想当年,母亲扫炕时捡到个药片都擦一擦填嘴里,何况现在我这里有一包茶呢。于是,我也就经常像喝药似的喝起茶来。

这一包陈茶没等喝完,朋友就又来了。我心想总不能拿陈茶招待客人吧,于是就挑价格贵的买了一包。这次买的是武夷山大红袍,这回朋友夸我了,我便学着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口气调侃一句:“胡司令,这会儿品出点味儿了?”于是友谊随着茶的升级而升级。

朋友很懂茶道,也愿意在我面前卖弄,每次见面,他讲茶,我讲烟,几个回合下来,我服了,人家讲的在理,得服。人。光犟不行。

于是,我戒了烟,喝起茶,从此,与茶结缘,与武夷山大红袍结缘。

想你的风吹到了武夷山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 2024 武夷山   网站地图

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不一定有收获,但日子过的比较充实。加油!

  本次加载用时:0.118秒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